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谈中学生话题作文的教学谈中学生话题作文的教学作为亲临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话题作文的现状让我喜忧参半。在此,我也想谈谈我对话题作文的几点看法,虽有班门弄斧之嫌,但也希望能对同行的教学有所帮助,并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一、话题作文让学生“喜”所谓“话题作文”,是指用一段提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然后限定范围的一种命题形式。“话题作文”往往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供考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写法更是可以灵活多样。它的写作旨趣是追求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要求大胆想象,自由发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命题方式是对束缚学生手脚的写作教条的大解放,是对僵化的“叙—议—联—结”的写作模式的大反拨。话题作文一般有三部分组成:提示性文字材料、话题范围、注意事项或要求。话题作文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不限(即不限文体、不限主旨、不限具体内容及不限题目)一强调(强调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话题作文因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以致在中学教学和考试中深受欢迎。话题作文比命题作文更受学生欢迎,我认为原因如下:1.学生能扬长避短地写文章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擅长写记叙文,但对其它的文体却一筹莫展;有些学生擅长写议论文,但对说明文却束手无策,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而话题作文的出现,不啻于是他们的一大救星。因为学生在确定文体时,可以轻松地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考虑:⑴根据自己的特长,写自己擅长的文体。自己擅长说理,就选择写议论性的文章;擅长形象思维,就选择记叙性的文章……⑵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自己所要写的文体。如果自己喜欢写议论文,在这一方面自己掌握的材料比较少,也只能放弃。总之,学生只要尽量地往自己擅长的文体上靠,即使得不到高分,也不会出现像在命题作文中因审题不准或不会写而满盘皆输的现象。2.是学生能在写作时独辟蹊径、表现自我个性学生能选择自己熟悉的、想说的、有话可说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能“独具慧眼”选择切入点,并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表现出自己的独辟蹊径,表现出文章的新颖性和自己的`创造性。总之,学生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并从思想上、内容上、形式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与众不同)与创新。二、话题作文让教师“喜”在教学中我发现:话题作文确实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引发出了多样化的表达。一些学生的作文也是“丰富多彩”,佳作迭出。更重要的是,话题作文避免了以往学生因审题不准在语文考试时满盘皆输的现象。所以说,对于教师提高教学成绩来说,不可以不说是一大喜事。为了让学生写好话题作文,我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出了以下方法,虽不能说是写话题作文的灵丹妙药,但在指导学生写话题作文时确实是大有裨益:1.要让学生认真读提示语,审准话题因为提示语是话题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学生作文的启发和提示,它充分体现了话题作文不与学生为难的平易的特点,也展现出对考查学生思维的重视。它只是命题者所作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抛砖引玉”的“砖”;是举一反三的“一”。其次,要让学生认真审话题,并要审准话题。二是拟好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2.要使学生善于化大为小话题作文由于范围宽泛,给学生的把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写作前首先应教给他们学会化大为小。如一个西瓜,洗净后只有切成小块才好下口。话题作文的写作也应如此。我们可以将话题化为几个契合话题的子话题,然后从这些子话题中选择一个易写好的来写。简单地说就是采用大题小作的写法,从具体一点切入,然后调动自己的积累,在这个问题上聚焦、展开和提炼,把这一点说足说深说透。这样才能在6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如果不善于化大为小,就难免泛泛而谈。那种东说一句西扯一句,鸡零狗碎的“拼盘”,是难以写出佳作的。三、话题作文让人“忧”话题作文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朵“奇葩”,美丽鲜艳,香气馥郁,引人注目。但我认为它也有其不足,就像玫瑰虽好,但却有刺。话题作文虽降低了了难度,但是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不利于学生对常用文体写作的把握,容易使学生养成“避难就易”的习惯,结果是大部分学生什么类型的文章都会写点,但什么都写不好,使“四不象”的文章大量产生。现在社会上一些单位常不明白,新来的大学生怎么连产品说明书都不会写?出现这种情况,与话题作文的流行不无关系。二是话题作文容易使一些教师和学生急功近利,在教学和写作中套用材料,固定模式,使作文失去了它应有的鲜活性,变成了新时期的“八股文”。一些学校的教师,迫于“一分三率”的压力,就教中下游的学生怎样用同一材料对付不同的话题。例如,很多老师考虑到自己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