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谈中学生作文材料的积累姚菊红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便正确地掌握、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写作能力则能综合反映学生听、说、读的实际水平。因此绝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历来重视作文教学,并视之为教学重点,呕心沥血去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中学生却最怕作文,不少学生在作文课中冥思苦想,却提不起精神,许多人往往抱着应付老师的态度去写作。据某校教师对八年级两个班139名学生调查,平时爱作文者仅40人,占28.8%;怕作文的人,占71.2%。怕的原因是什么?多数人认为是“没有东西可写,词汇贫乏,不会开头、结尾,感到头痛难写。”也就是说,写作材料匮乏,是导致学生产生怕作文心理的主要原因。从学生的写作心理过程分析,一般说学生看到题目,相关的材料呈现于脑际,然后将材料归类、梳理,根据题意分清主次,从中立意后决定取舍,形成提纲,才动笔写作。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积累不多,许多人往往无法根据题意广泛联想,去回顾和选取平时生活中的材料,从而感到自己想写却苦于言之无物,难以广泛联想,于是感到害怕,激不起作文兴趣。可见,平时善于广撷博采,重视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是学生增强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如何帮助中学生广撷博采,积累写作材料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六个途径予以引导、鼓励:一、观察积累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中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要侧重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理解、课外观察示范等,教会学生由整体到部分的全面观察,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等,从中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准确性。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等,到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材料,并能由近到远,由今及古,通过广泛联想,把平时观察、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思接千载,情通万里,澎湃时间长河,激荡空间风云,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二、阅读积累自然环境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大千世界内容丰富,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角,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阅读包括课内外,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自觉指兴趣浓,千方百计找书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广阅博览并持之以恒;动笔墨指阅读过程随时动笔圈、划、点、批、摘、记,将书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到写作时,便可运用自如;多形式如掠读、精读、详读、略读、泛读、速读等均需掌握,并会根据需要和读物内容决定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效果,积累广泛而又精要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开始不可。三、视听积累现代社会是信息量丰富、信息传播手段现代化的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跃发展,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日益普及,广播电视等夜以继日传播丰富的信息,且比书刊、杂志更形象、可感,更生动活泼、富有魅力,是对青少年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间接观察手段。广大青少年早已自发地而且饶有兴趣地通过广播电视积累信息,但往往凭兴趣爱好,随机收看,缺乏选择性和目的性,娱乐消遣性强。家长则多以影响学习为由加以阻止,教师则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实际上,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百家讲谈、环球45分钟、动物世界、假日晨曲、各种节日晚会、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都对学生有益智、导行、激情、开阔视野、丰富生活体验等作用,均属积累写作材料的范畴;同时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纯消遣趣味性收视倾向,并学会动态观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