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民成长的梯次性看公民教育的深层逻辑 (南京社会科学).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从公民成长的梯次性看公民教育的深层逻辑 (南京社会科学).doc

从公民成长的梯次性看公民教育的深层逻辑(南京社会科学).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从公民成长的梯次性看公民教育的深层逻辑摘要教育学始终在用复合、融合的视角来关注公民的形成,其学科使命就是对各种“公民”素质期待做出“积极响应”。公民的成长符合梯次性规律,做人、处世与做公民是公民形成的三个基本阶段,深度公民教育理应基于“德性起点论”的逻辑。公民教育的一般线路是:始于以“做人教育”为内核的公民价值底座教育,途经以“处世教育”为主体的公民生活教育,终于以“做好公民教育”为主题的公民使命教育。学校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种专业化形态,其当代使命是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全力助推好公民的形成。关键词德性起点论;深度公民教育;学校公民教育;好公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三本’取向的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09XJA880004)作者简介龙宝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西安710062作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公民造就”问题已引起了众多学科及其研究领域的关注:政治学关注它,因为它是民主政治的主体依托与构成原子;社会学关注它,因为它是现代主流社会形态——公民社会的“拱心石”;法学关注它,因为它是法律精神与制度的实践者与承载者;伦理学关注它,因为它是人之德性的闪现者与行动者……每个学科都出于各自意图而关注它,并向公民形成的枢纽环节——教育系统提出了种种诉求和期待。所以,有学者指出:“公民身份可以定义为各种实践的集合(法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通过这些实践,人们获得了成为社会成员的能力,并相应型塑了资源在个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流动”。①相比而言,教育学始终在用一种复合、融合的视角来关注公民的形成,其学科使命就是将各学科对“公民”的素质期待叠加、整合起来,对之做出“积极响应”,藉此推动各种学科实践的顺利展开。以培育学生公民性、促使公民成长为目的,努力确立与现实社会多元化发展要求相契合的公民教育目标,是学校教育系统持续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一、公民成长的梯次性规律:做人——处世——做公民公民身份源自人的社会化生存方式,公民成长的实质是人的公民性增长过程。公民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对,其实质是人的亲社会性,是人对其共同体生存处境的切身体认、自然适应与自觉维护,是人的公共性与个体性黏合而成的一种胶体。成熟公民性在人身上的标志是人学会了运用心思与心智去处理公共事件,学会了做一个“有心人”与生活智者。公民性的核心元素是价值观,是公民如何自觉尊重、善待、兼顾他人价值立场的问题,学会了如何实现与他人价值视野之间实现共处、互通与交融是公民性生成的标志。在这一意义上,公民性的成长是人的公共理性的增长,是人用公共精神来调适、修正个人的价值立场与利益诉求,寻求两种价值立场间的均衡点的过程。公民的成长绝不仅仅是人的规则意识的成长、参政能力的增长与公民主体性人格的觉醒,更是指人的社会智能的发育与心思心灵的升华过程。仅仅学会了用可视化的公民生活制度、伦理法则来归化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学会了公民的形象来伪装、粉饰自己,仅仅学会了用公民权责来安排自己公共生活,它最终只能算是一般民众的复制品,与真正公民的形成还相距甚远。进言之,只有人领悟到了公民精神,将公民性“附身”“还魂”,并以之来统摄自己生活世界的时,它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我们相信:公民的成长需要一种深度逻辑来引领,即始于做人、经由处世、达于公民的逻辑。公民的成长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外在身形修炼,更需要的是人的内在品性的修养与砥砺,从“养心”到“养身”,从“立人”到“立民”的内生外化逻辑才是助推公民性成长的第一教育法则,它反映着公民成长的梯次性发展规律。进言之,人的公民性的成长是人的卓异德性在处世态度与行事方式上的自然显现,这种处世姿态与生活风格在人的公共生活中的自然呈现就意味着人的公民性的真正成熟。基于人性育化的公民教育逻辑行程是打造高品质公民教育,提高社会公民生活质量的经典思维。(一)公民教育路线的转型:从“民本”到“人本”公民,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其次才作为“民”而存在;做人是做公民的前提,人性的优劣决定着公民的内在品质。在公民教育上,实际上存在着两条路线:其一是外塑型民本公民教育,即着重从现实公共生活规则角度来提出公民教育的项目,它将公民的参政能力、共处规则作为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试图将之“加载”在公民个体身上,以期塑造出一种能够按照公共社会规则来思想或行事的“机械公民”或“有机公民”。在这种教育路线中,公民就是实现公共使命的一个“棋子”。其二是内升型人本公民教育,即着重从公民修养的总根子——人性重塑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公民的人性潜质与德性内能,升华人的公民精神与心灵品质,以期造就一种能够面对公共生活世界做出自由、理性的价值判断,产生情境化与个性化的行动反应的“智慧公民”或“自由民”。在这种教育路线中,公民作为一个共同体与个体间的自主关系经营者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