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建构园本文化引领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幼儿园问桂先摘要:幼儿园园本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是各种有形的“硬环境”和无形的“软环境”的综合。我园坚持以先进文化为载体,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区域文化,促进了幼儿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关键词: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区域文化和谐发展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其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影响着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幼儿园园本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是各种有形的“硬环境”和无形的“软环境”的综合。其教育功能是通过幼儿园健康优美、积极向上的文化给幼儿的积极影响和感染而体现的。近年来,我园坚持以先进文化为载体,构建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和区域文化,不断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一、校园文化:回归自然的绿色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是活教材。我园是一个集现代化实施与自然景物为一体的绿色的校园,有大面积的塑胶操场;有多功能的滑梯及各种体育器材;还有一个大沙池。塑胶操场不但是孩子们做操锻炼的地方,还是培养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地方。我们在操场上设立红绿灯、斑马线等标志,引导孩子在游戏时,必须按照交通规则进行活动,以此加强幼儿的交通意识。沙池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想象力的地方,也是幼儿最乐意去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可以随意地建构,尽情地玩耍。野外观察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使他们获得了广泛的知识。操场的周围大面积的种植着多种花草树木,在花草树木中间有一个花型的荷花池,里面有荷花及鱼,不时的还有青蛙出没。在它的旁边还有一大片种植园地。春天的时候,我们带领幼儿来到小花园,引导幼儿观察、记录花草树木生长情况,幼儿在观察中发现迎春花枝条上的颜色不同,有酱红色和栗壳色,这一新发现使幼儿的探索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又高兴地跑到其他的花卉、树木前观察,看看春天有没有给他们带来变化,结果缪倩小朋友发现桃树的枝条也有类似特征,在同一根枝条上,有嫩绿色和古铜色两种颜色,这时,孩子们又兴奋地喊起来,老师快来看:梨树枝的颜色也有两种,我见幼儿这么兴奋,就又进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为什么同一根枝条上有两种不同的颜色?他们又对各枝条进行仔细的观察比较;发现酱红色和嫩绿色的枝条都是生长在原来枝条的上面,象是刚刚长出来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幼儿们天天到小花园观察花草树木;通过观察大自然,他们知道春天来了,迎春花的枝条就会发生变化,知道冬青树冒出了新叶,新叶是轮生的等等。并通过观察、记录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夏天的时候,我们带领幼儿到小花园里看、画荷叶、荷花,看蛙动、听蛙鸣。秋天的时候,我们带领幼儿到小花园里捡落叶,引导他们进行想象拼贴画。我们充分利用种植园地,开展种植活动。孩子们从选择种什么,到整地、播种、浇水、拔草,看着植物发芽、成长、收成,亲历整个过程,看到了植物不同的生长与变化过程。我们每天派一名值日生来给种子浇水,拔草,并且动员孩子把它们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来。在我的帮助下,孩子们用画画形式来记录。除了种植,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他们摸一摸,抱一抱,爬一爬,看一看不同的树叶、和花朵,闻一闻是什么味,尝一尝樱桃、桃子、梨子、枇杷、葡萄的滋味,找一找蜜蜂、蝴蝶在哪里。整个校园的自然环境都是学习的材料。二、班级文化:营造家园的温馨物质环境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对儿童的情感起到激发和鼓励的作用,形成积极和主动的行为;它也能吸引儿童去探索、思考,参与实践,启动智慧之门。我们非常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在环境创设上下功夫,让孩子与环境互动。我们结合生态式教育理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孩子创设家庭式环境,给孩子“家”的温馨。班级是孩子生活的摇篮、成长的乐园,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环境与幼儿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在无形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因此,我们把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充分环境的育人功能,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我们精心设计活动室的每一个地方,力求教室的墙壁“会说话”。我们创设形象直观的主题墙饰;在走廊上布置有关道德行为教育的图片;教室上空悬挂孩子在活动中自己设计的一些文明、安全标志等。从行为规范的角度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孩子美好的心灵在这里萌芽。同时,我们还在家园共育栏中张贴孩子的进步,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孩子,表扬孩子。新《纲要》强调,“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