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峡教案第一篇:三峡教案材料:红糖,大枣做法:1)锅内放清水加入洗净的大枣一起煮开,继续煮8分钟2)放入姜盖盖煮3分钟3)调入红糖饮用番茄酸辣汤材料:中等大小西红柿三个,土豆一个,火腿,木耳适量做法:1.西红柿洗净,去皮,切小丁2.土豆,火腿切片3.木耳泡发后,洗净,撕成小块4.起油锅,下土豆片和木耳翻炒均匀盛出备用5.同一锅,继续加热,倒入西红柿丁,中火不断翻炒,加入适量白醋,糖,盐,继续炒至呈糊状,加入足量鸡汤(或水),大火烧沸转中小火煮20分钟左右6.加入土豆片和木耳,大火烧开,转小火至土豆熟7.调入胡椒粉,盐,鸡精,香油,撒入香菜,出锅白菜鸡蛋浓汤主料:白菜叶三四片鸡蛋两个配料:鸡精盐香葱做法:1、白菜叶洗净,切大段;2、鸡蛋打散,加少许香葱末;3、坐油锅,炒鸡蛋,注意不要加盐;4、鸡蛋炒好后,加入热水;5、水没过鸡蛋就可以,然后煮开,旁边可另起煮锅,坐开水;6、炒锅内的水开后,把水连同鸡蛋一起倒到旁边的煮锅中;7、水开后,持续大火煮十分钟左右,直至汤色变白;8、汤色变白后,加入白菜叶,出锅前调味。第二篇:三峡教案2011年秋学期初一语文教案课题:《三峡》审定:施云康编写:蒋书霞11月17日教学目标①能在自读的基础上正确朗读,翻译课文。②能说出课文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③学习用字遣词简练精确的特点,能说出文中关键词的表达作用。教学重点、难点反复诵读成诵,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华彩部分。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这节课让我们随北魏时期的郦道元的脚步,回到1500年前一起来领略那时三峡的美丽风光吧。二、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略无阙处()重岩叠嶂()曦月()襄陵()....沿溯()绝山献()飞漱()属引()....12、填空《三峡》选自《》作者郦道元,(朝代)人,字,《水经注》是一部有文字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是郦道元为《____》所作的注,做了扩充。三峡,指长江上游的、、。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导入语: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完成以下任务:a、画出容易读错的字;b、分清句子的停顿;c、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细读,重在读懂、读通。下面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注意同桌互相监读,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教师注意巡回察看,及时了解学生朗读、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共性的问题,及时点拨指正。)3、释疑,扫除理解障碍。如有不清楚或没有把握的字词,提出来,其他同学解答。4、考查:⑴学生朗读、点评。老师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督,然后点评。⑵文意看谁理解得准。采取一组一人问,另一组任何一人译的方式,答对得10分,答错,则问的组得10分,每组限问5题。(同学自由发言。采用比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师生共同评价,教师以鼓励为主,如:你看书真仔细,背得准确等,这都是专心的效果。提问、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课堂秩序混乱,表面活跃的现象,教师应适当引导,控制。)四、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你看„„(文中的语句)”说一句简单的话。示范:三峡的山美,你看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同学们可接着说:水美、激流美、瀑布美、树美、声美、高猿美、民谣美、秋天美„„学生自由品析三峡之美。2、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模糊的影像了,能不能在后面用自己的话加以描写呢?譬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1)同学们准备一下,先在小组里交流(组长负责,推荐好交流的代表)。(2)班上汇报(每组派一位代表站起来交流)。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是文字能穷尽的呢?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像中,你能再说一句想像的话说出三峡的美吗?老师给大家作个示范: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五、总结。六、作业。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本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