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和ddimer检测的临床应用安庆-ppt课件.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X 页数:51 大小:2.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at和ddimer检测的临床应用安庆-ppt课件.pptx

at和ddimer检测的临床应用安庆-ppt课件.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AT和D-dimer检测的临床应用血栓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国内资料报道: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心肌梗死的年发生率为39.7/100000~64.0/100000;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109.7/100000,这证明血栓性疾病在中国属于常见病。血栓栓塞性疾病XII抗凝血酶(AT)检测AT:Ag含量测定(ELISA法)原理:将抗AT抗体包被在固相板,标本中的AT与固相的抗AT抗体相结合,再加入酶标记的抗AT抗体,形成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的复合物,加入显色剂后,根据显色的深浅来判断标本中AT的含量。参考值:290±30.2mg/L二.获得性AT缺乏:1.合成降低,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等。2.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3.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DIC、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妊高症等。三.AT水平增高:在血友病、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物时,AT水平增高。D-二聚体的产生由纤维蛋白原生成的纤维蛋白单体由纤维蛋白单体生成的稳定型纤维蛋白现有D-dimer检测存在的问题手工乳胶凝集法半定量试剂用量大(多次稀释步骤)成本高灵敏度不足和不精确度高ELISAD-dimer实验定量精密度、敏感度、特异性高试剂用量少实验步骤耗时,不适合作“一线”诊断实验使用D二聚体标准——中国国家标准(讨论稿)4.2阴性预测值结合临床诊断的验前概率进行D-二聚体检测,其阴性预测值应不低于95%。4.3测试范围涵盖制造商提供的用于排除诊断的临界值的1/2到4倍的临床标本测定值。4.4线性D-二聚体试剂在测试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应大于0.98。4.5精密度4.5.1重复性用正常质控血浆同日内重复测试所得结果的变异系数(CV)不超过15%,用高值异常质控血浆同日内重复测试所得结果的变异系数(CV)不超过10%。高度敏感性和NPV-(几乎)无假阴性适用于24小时作常规分析可用于急诊标本分析自动化检测操作步骤简易快速的报告时间定量检测,有标准、质控物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VTE的危险因素(预测可能性因素)VTE的危险因素(预测可能性因素)VTE的危险因素(预测可能性因素)D-dimer作为排除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方案第二方案:D-dimer与临床预评估结合使用D-D检测可疑VTE的评价D-D检测可疑VTE的评价D-D检测可疑VTE的评价美国FDA对西门子公司D-dimer试剂—innovanceDD临床验证(FDA-510K)结果:D-D检测可疑VTE的评价D-D检测可疑VTE的评价临床伴随有D-dimer升高的疾病大部分急性DVT后于3个月内D-D浓度恢复正常当怀疑复发VTE时,若D-D正常,可排除复发VTE的可能性D-D检测排除妊娠VTEDIC的诊断和监测诊断效率可达80%,联合FDP达95%,诊断效率远远高于P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TT等。是DIC前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并反映DIC的严重程度。DIC常用实验指标评价DIC联合实验指标分析心血管疾病的监测D-dimer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关,也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复发的预测指标。研究发现,85%的高危血栓形成患者的D-Di水平超出临界值,而此比例在低危患者和无血管损伤的患者中只有45.5%和11.5%。在超声检查的间歇期中,D-dimer检测是一个很好的监测指标,当D-dimer水平远远高于正常水平时,有助于临床医生对患者加以注意,调整治疗或可联合其他实验作进一步诊断。另外,D-dimer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后预测是否复发也有重要价值。心肌梗死后,如果患者的D-dimer水平持续偏高,复发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此预测价值存在性别差异,只有在男性患者中才有意义,其原因尚未明了。肿瘤导致有明显临床意义的血栓形成主要发生在肿瘤的化疗和外科手术环节上。一般来说,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为10%~30%,其中胰腺癌为18%,支气管肿瘤16%,胃癌3.8%,卵巢癌8%,前列腺癌4%,大肠癌3.5%,泌尿道癌3%,造血系统恶性疾病2%;肿瘤患者大多伴有凝血和纤溶的异常,血浆D-Di往往升高。同样,也有不少恶性肿瘤会导致出血,或者在血栓形成的同时伴随有出血,一般认为10%~40%的恶性肿瘤有明显的出血表现,血栓与出血是恶性肿瘤致死原因之一。恶性肿瘤导致血栓形成的机制抗凝治疗的监测溶栓治疗的监测是否会见效指标:α2–PI<30(正常值:80-120%,低于60%开始起效)血栓是否溶解指标:D-dimer,FDP出血监测指标:Fbg(1.2-1.5g/l)、TT(大于正常对照的1.5-2.5倍)停药指标:TAT(凝血酶-抗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