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与未来.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与未来.doc

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与未来.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与未来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与未来一、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截至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3.7%,城镇化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成为当前及未来我国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走的是重物轻人、高代价、粗放型的传统城镇化发展路子,物质资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活质量堪忧,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政界、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以往城镇化暴露的问题,并对新型城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1],[2],[3],[4]。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要“以人为本”走一条质量型的城镇化道路。主要体现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之后,要不影响城镇的人口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压力,并由过去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向更关注城镇中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转变,由过去一味追求空间无序扩张建设向更加注重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转变,由过去偏重经济效益向协调经济、资源、环境关系转变,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二)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5]。它的实际内涵是要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为宗旨,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为基本途径和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事实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之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逐步转变过度消耗资源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改善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质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推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二、以生态文明的视角来审视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和挑战早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随后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也多次指出走城镇化道路要坚持生态文明原则,不断强调了生态文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见从生态文明角度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文从生态文明视角来观察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选取了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四个维度来分析我国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和挑战。(一)空间格局一是在空间开发强度上,目前我国城镇化占用土地较多,土地城镇快于人口城镇化,直接表现为建设用地的粗放低效,同时侵占了大量的优质耕地,造成耕地的大量流失。2010―2012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953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515万亩。2000―2011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而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1996―2006年,全国耕地减少了1.24亿亩,可用耕地濒临18亿亩红线,严重威胁到了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有学者就曾测算,在1996―2008年耕地减少类型的贡献率中建设占用耕地高达76.98%[6]。二是在空间结构上。当前我国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突出表现是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又较低。不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同样导致了城镇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据计算,全国600多个县级及以上城市中,中西部100个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足60%,33个中小城市的垃圾无害化化处理率不足60%,多个中心城市尚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80多个中小城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足6m2/人。(二)产业结构回顾过去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可以发现其是伴随着工业化高速发展而发展的。在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3.7%,然而各地还在强调工业化主导的城镇化发展路径。从生态文明视角来观察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是城镇中心污染的主要生产者;第三产业耗能低、排放少,且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7]。目前,我国第二产业能源结构中燃煤所占比例一直高居70%以上,而燃煤是TSP、SO2与酸雨等城市空气污染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工业能耗中,我国有18个行业落后产能占到行业总产能的15%―25%,SO2、COD、和CO2排放量分别占到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