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案例分析.docx

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案例分析.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案例分析矫正赋能亮明灯,迷途知返迎新生——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案例分析古语有言:年少轻狂未足奇,知错能改真俊杰。未成年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未成年人的成长不仅关系着家庭幸福,更关系到国家未来。面对因犯罪而成为社区矫正对象的未成年人,司法行政机关更要肩负起教育、感化、挽救的司法责任。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申某的故事,来走进温情矫正守护“罪错少年”成长蝶变的探索之路。一、申某的基本情况1.矫正对象申某的基本情况申某,2003年9月出生,高中文化程度,未婚,现居住在武汉市武昌区。申某是单亲家庭,其父母于2009年离婚,申某随父亲一起生活,与母亲联系较少。申某父亲是一名在职人民警察,平时工作较忙,对申某管教较少,父子关系一般。2.矫正对象申某的犯罪情况2020年6月的一天,年仅16岁的申某因经济拮据向同为16岁的杨某提议共同抢劫出租车。案发后,申某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缓刑二年。二、对申某依法实施教育矫正1.制定专门矫正方案,共情倾听打开“心墙”申某被实施社区矫正后,司法所立即为其成立了矫正小组,制定了针对未成年人的专门矫正方案。在日常管理中,司法所工作人员发现申某平时情绪低落,沉默寡言,与同龄人存在较大性格差异。在多次交流中,通过共情倾听,工作人员了解到,由于申某抢劫犯罪,其身为警察的父亲怒其不争,经常在家训斥申某,而申某愈发逃避与父亲沟通,具有明显的消极防御心理。而父亲的暴躁易怒、父子间缺乏沟通交流、因单亲缺少稳定的亲密关系,成为影响申某内心性格的三个关键因素。2.走访谈心重唤温情,父子言和冰释前嫌找到问题的症结后,司法所工作人员两头齐发力,对申某开展经常性走访,交心谈心,一方面耐心引导申某正视自身问题,肯定其人生价值,激活心理动力;另一方面与申某父亲单独谈话引导其耐心教育申某,对申某多些宽容、关怀、鼓励和陪伴,促进建立起包容和谐的家庭关系,借助亲情的力量消除申某心理适应障碍,加强矫正效果。在司法所的温暖关怀下,申某逐渐对父亲卸下了心防,也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父子关系得到了极大缓和,晚上二人还会经常一起遛狗谈心。3.矫正手册护航成长,规范管理筑牢底线由于申某是未成年人,入矫后对于社区矫正工作未能第一时间建立起系统的认识。对此,司法所工作人员向申某发放了《入矫须知》手册,该手册是由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法》及其实施办法,历时3个月首创的社区矫正对象“教科书”,手册内容一共十条,详细介绍了矫正对象分类管理、考核奖惩等执行标准,并对入矫、在矫和解矫三个阶段的管理规范进行了系统解读。司法所专门根据申某未成年人的情况特点,每次利用单独谈话机会就手册内容对申某进行了一对一耐心讲解,引导其摘抄重点内容作为学习笔记,最终顺利通过了知识测试。通过学习,让申某进一步熟悉了社区矫正相关管理规定,强化了在矫意识,明确了纪律底线。4.专题课堂启智润心,精准矫正回归正途申某犯罪前在某武术学校上课,入矫后不再上学,考虑到申某年龄较小,心智发展尚不成熟,情绪与思维不稳定,司法所充分链接社会资源,根据申某的具体犯罪类型、犯罪原因、个人生活、思想和日常行为表现等情况对其进行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在申某报到日,司法所组织值班律师为其带来“分类教育+N”系列专题警示教育课,申某已参加过《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防范经济犯罪等多种类型的专题警示教育课,课后还为其发放了包含宪法、民法典、社区矫正法等法律法规的“普法大礼包”,进一步增强教育矫正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效果。三、对申某开展人性化帮扶法不外乎人情,聚力人性关怀,注重以人为本,着力平等帮教暖人心,坚持构建靶向精准、科学高效的教育帮扶模式,最大限度引导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也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一项神圣使命。1.心理矫治攻心治本,循症施矫向阳成长“矫正重在矫心”。心理矫治是社区矫正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工作人员在对申某开展谈话中发现申某经常眼神无光,表情严肃,逃避与人沟通,具有明显的消极防御心理,司法所及时为申某安排了一对一心理矫治,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显示申某具有说谎,掩饰倾向。工作人员根据测评结果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一段时间后,申某从一开始的“不理人”、“嫌麻烦”,到后来主动找工作人员谈心,事无巨细地汇报思想动态,性格也开朗了很多。2.疑偷烟酒风云再起,家庭调解平息**眼看申某有了积极变化,工作人员都为他感到高兴。然而好景不长,在一次日常报到谈话时,申某父亲向工作人员倾诉最近家里的烟酒经常莫名其妙不见,怀疑是申某“偷”的,而申某认为自己只是拿了家里的烟酒和朋友分享,不算偷,申某父亲情绪十分激动,认为申某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拿烟酒,就是“偷”东西,一度喊着不想活了。司法所了解情况后,迅速组织专职调解员为父子二人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