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区氏臻品解读:凹凸间的红木灵魂—榫卯凸出来的榫头和凹进去的卯眼扣在一起,两块木头就会紧紧地相握,不再分离,从此木头就有了生命。如果用榫卯来代表爱情,那将是怎样的一种相依相伴,誓死相随。榫卯结构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间不容发,天衣无缝,凹凸间的红木灵魂,坚固美丽。比汉字更早的民族记忆据《中国古代家具鉴定实例》考证,中国榫卯结构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原始先民们居住的木结构房子里便已出现,甚至早于汉字历史。已故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曾在《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中提道:“我国家具结构传统,至宋代而愈趋成熟。自宋历明,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有机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又十分重视实用与美观。”几千年间,榫卯衍生出千百种花样,派生极多,适用不同的家具。明清家具的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一件HYPERLINK"http://www.328f.cn/"红木家具,从木料到成形,需要以下几个程序:选料开料、烘干、刨料、开榫、组装、打磨、上蜡或上漆。其中,榫卯制作工艺被称为红木家具的灵魂,经常出现在不同部件的接合位置。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将家具接合分为四类:基本接合、腿足与上部构件的结合、腿足与下部构件的结合、另加的榫销,由此衍生出多种榫卯造法。其造法繁复多样,王世襄曾经提道:“鲁班馆的老匠师如石惠、李建元、祖连朋等都曾谈到,即使从事家具修理已几十年,仍偶然会发现某一榫卯或它的某一局部造法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与家具同生共长因与木质家具是相同材质,榫卯就像是出自于家具身体里的一部分,所以与其有着同样的使用寿命。比之金属部件,木质榫卯具有极好的弹性,木质构件会通过榫卯传力,均衡地分配给家具其它部件,使得家具站立得稳如泰山。无论南热北冷,还是南湿北干,榫卯都能随机应变,它热胀冷缩的程度与家具的其它零部件相仿,能和整把椅子或整张梳妆台一起“发胖”或“缩水”,保证不会让木板豁开一个口子。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间流传着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因为长寿至今的明清家具,即便拖着“老胳膊老腿”,大小关节———榫卯,却坚韧非凡。中国的居家用品历史上留存下无穷丰富的传统手工艺,榫卯无疑是其中最让人为之惊叹的手艺之一。榫卯的技艺无法完全依照书本学习,需要根据不同的材质、形态,计算其比例、重量,而采取不同的榫卯方式,其中分毫,便全凭师傅的经验与判断,再代代相传。何为榫卯榫卯,是实木家具中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处理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种形式同时也常见于其它木、竹、石制的器物中。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灵魂就是榫卯结构。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类轻工制造史上堪称奇迹。体现古人哲学中国的建筑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证。一座宫殿,由几万根木材铸造而成,全凭榫卯交叉错插结构,便可以屹立千百年。据说,1937年6月,当近代中国研究传统建筑的先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四人,几经艰辛站在五台山一座千年古刹前时,发现这座兴建于唐代的佛光寺经历千余年,梁柱间的榫卯结构依然紧密相扣,不离不弃。古代木质家具可以说是木质建筑的缩影,结构严丝合缝又不着痕迹。榫卯结构的红木家具,除了具有便于运输、便于维修、保护木材等特点,其巧妙的结构限制了木件之间向各个方向的扭动,比铁钉连接的家具更结实耐用。榫卯演化出鲁班锁相传,工匠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6根木条制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儿子拆开。儿子忙碌了一夜,终于拆开了。这种玩具后人就称作鲁班锁。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看似简单的木质玩具,仅仅由几组木件构成的一个“结”,外观看是严丝合缝的十字立方体,动动脑筋可拆解,装上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它用一种咬合的方式把三组木条垂直相交固定,六根木条分别冠以六艺,中间有缺,缺缺相合,以十字双交卡榫组成。卡榫仅借木条的不同凹槽放置、拼凑,挖槽的密合度稍有不足都可能影响结构稳固度,需将木块大小不一的卡榫精准放置才能组合成功,而且只要抽掉一根木条,整个接合的木块也即散架了。鲁班锁沿传至后期又有了孔明锁,在民间经过不断的延伸,鲁班锁的种类花样越来越多。小零件大学问根据《中国古代家具上的楔钉销砦》记载,在中国古代家具的结构上,有一类极其细小的零件,即各种楔子、竹钉、销子及砦。这类小零件体积微小,常不被世人和研究者注意,作用却很重要,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楔儿,是一种一头宽厚、一头窄薄的三角形木片。将其打入榫卯之间,可使二者结合严密。楔,通常是用与家具同样的木料制成,其使用形式大致有挤楔、破头楔、大进小出楔等。竹钉,常与半榫配合来固定榫卯结构。这些小竹钉常被北京鲁班馆老师傅戏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