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大全12篇).docx
上传人:17****69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大全12篇).docx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大全12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大全12篇)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做到因材施教。教案的编写要注意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教案的编写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发展需求。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一1.尝试用浓、淡墨的形式绘画故事“漏”中有趣的画面。2.乐意大胆讲述,感受故事的诙谐。一、谈话导入。师:上次我们一起看了哪本故事书?(电脑上出示故事封面图画)。你最喜欢小电脑里的哪一张图画?为什么喜欢?你觉得有趣在哪里?哪里好笑?(教师请两到三位幼儿回答。)。二、交代课题。师:今天,老师用国画的方法,把一些有趣的画面画了下来,请你们来看一看。(出示已贴在黑板上面的范画)。师:哪些地方用了浓墨?(轮廓,线条用的是浓墨)。淡墨呢?(里面晕染用的是淡墨)。仔细观察一下这几幅画,他们的方法都一样吗?师:那我们在画的时候,你觉得怎么样使画面变得更有趣呢?1.大胖驴的肚子要画的大大的。2.老虎看见大胖驴的时候,表情怎么样?(皱着眉头)小偷呢?(牙齿都露出来了)。3.骨碌骨碌滚下山的速度很快,变成了两个圈圈。老虎的圈圈画的大一些,小偷的圈圈画的小一些。师: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三、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小狼豪沾浓墨站起来跳舞,大狼毫喝饱淡墨躺下来画。四、教师讲评。1.说说自己的画。师:你画的是什么?你觉得哪里有趣?2.猜猜别人的画。师:你觉得他画的有趣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五、整理、结束课时。师:漏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画面,下次我们再来画一画,好吗?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板书,齐读课题。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二、整体感知。1、认识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预设:清明、秋夕等。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3、自由朗读山行:(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3)图文对照,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预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径、斜。领读生字,注音拼读。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径:小路。斜:不正。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预设:生:产生,生出。坐:因为。晚:晚秋。于:比的意思。四、研读古诗。(一)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景物?预设: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结合图片,解释重点词语。寒山:深秋的山。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风景。学生结合景物提示,描述风景。(三)小组说一说诗歌的意思。(四)抓字眼,晓诗意。预设:“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学生看图思考,然后表达观点。预设: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五)入诗境,悟诗情。1、出示古诗,简析诗歌中的风景。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景有何不同?前两句和后两句诗人的感受有何不同?预设:前两句抓住“寒”字,描绘了一种辽阔深远的远景。后两句抓住“红”字,描写了一种秋比春美的近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