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对物流的认识我们从对UPS的企业分析中可以看出,物流企业的竞争力直接决定了物流业的总体实力,除上述评估UPS这一物流巨头的微观项目外,其物流业的竞争力还显现于运输体系(综合性)、行业监管(行政与经济管制)、经济总量(GDP、人均GDP等)、市场结构(有效竞争性或垄断性)、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等与物流产业发展关系紧密的宏观经济变量,这些方面是由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此对物流业竞争力的分析不能脱离所在国的经济竞争力,国家的经济环境、政策体制是物流业竞争力的支撑系统,经济发展层次是物流业赖以存在的物质资源基础和市场容量空间。随着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它的经济性会发挥的更加充分。一、专业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是第三方物流的基本特征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专门的物流管理人才、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具备高度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体系,能够对物流资源快速整合,具有规模经济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第三方物流是规模化的组织。第三方物流业务要使用专门的物流设施,快速反应的信息系统,一般需要很高的固定资金投入,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种状况决定只有随着规模的扩大,物流平均成本才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具有规模经济性。从市场竞争的要求看,第三方物流也只有拥有一定的规模,才能确保价格大于其平均成本,才可能赢利。因而,一定的规模是它生存的必要条件。第三方物流由于规模大,现代化水平高,加之契约制度的完善,因而它能够有效地协调生产、流通和消费之间的物流活动,通过和企业的契约关系,利用信息化高科技手段、专业化的设备、人才把物流活动的各环节,从点到面有机地串联起来,快速完成物流过程。而自营物流企业,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仅仅局限在企业层面上,也许从局部来看,物流运作是高效的,但生产和流通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很难进行物流的整合优化,因而从整个物流过程来看,是支离破碎,缺乏效率的。不可否认一些大型的企业,例如,美国的商业巨头沃尔玛,中国的家电大鳄海尔,能够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了自营物流的规模经济。但前提条件是它们的市场规模巨大,资金雄厚,具备强大的物流整合能力。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在竞争日益激烈,消费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很难具备这样的能力。即使一些跨国企业也不是完全由自己来经营物流。2、第三方物流是契约代理多个企业的组织。第三方物流与生产、销售企业的联系是通过契约或合同建立稳定、明确的合作关系实现的。由于契约把双方的费用、价格固定化、风险平均化,双方实际上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这就从利益机制上为物流业务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业效率的提高会加快物流速度,降低单位物流成本,节约双方的交易费用;货主企业规模扩大,则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利润,同时也扩大了第三万物流的需求规模,可以说规模对双方具有利益一致性。而传统的专业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的合作是松散的,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因而,在商品市场需求不稳定的情况下,双方都面临着极大的风险。需求增加,价格上涨,企业外包物流费用就会上升,反之,就会下降。在双方损失或收益不对称的情况下,传统物流企业和货主企业都存在着不断选择和机会主义,从而难免会加大交易费用,不利于物流费用的降低和物流规模的扩大,很难具有规模经济。3、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专业化的组织。所谓专业化指随着规模的扩大,所投入资源专业化使用的可能性增大。当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企业和不同部门时,各种物流要素很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仓储设施的闲置等。随着物流活动从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分化出来,各种物流要素也逐渐成为市场资源,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其专业优势和系统最优化原理,就可以根据各种物流活动的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对各种物流要素进行整体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迅速扩大物流规模,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物流要素的作用,提高物流效率。二、提升中国物流业竞争力的宏观对策提升我国物流业的竞争力,需要正视我国物流业的基本状况、优势、劣势及其存在原因;同时,需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探索提高物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寻求切实可行的战略对策。(1)提升我国物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改革现行的物流体制。物流体制的重要方面是运输体制,现行的运输体制仍然维持计划经济管理的传统,交通、铁路、民航、管道等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铁路、航空、管道三种运输形式基本上仍然是国有经济为主体经营,除少量地方铁路货运和航空运输外,这三种形式货物运输中,国有经济比重保持在90%以上,所有制类型单一,缺乏其他经济成分,不利于市场竞争。其中管道运输因其产品、资产的特殊性,仍未强调市场竞争。由于计划经济的作用强度大、作用时间长、运输产品短缺、长期供不应求,运输体制只进行了范围有限的部门内部改革,没有从交通运输产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展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