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语文高一上学期2025年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92****sc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KB 金币:9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河南省信阳市语文高一上学期2025年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docx

河南省信阳市语文高一上学期2025年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9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5年河南省信阳市语文高一上学期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海边的日出李华清晨,我独自来到了海边。海风轻拂着我的脸庞,带着一丝咸咸的味道。我站在海边,望着那波涛汹涌的大海,心中充满了期待。听说这里的日出非常美丽,我决定在这里等待。天色渐渐亮了起来,天空中的云彩被染成了红色。海面上波光粼粼,仿佛一颗颗宝石在闪耀。我静静地站在海边,等待着日出的那一刻。突然,一道耀眼的光芒划破了天空,紧接着,一轮红日从海平面上缓缓升起。那红日犹如一个巨大的火球,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大海。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火球,仿佛被它的美丽所吸引。红日升得越来越高,阳光洒满了整个海滩。我感到一股温暖的力量涌上心头,仿佛那红日也在向我微笑。海边的沙滩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那是日出的见证。日出的美景让我陶醉,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我闭上眼睛,感受着阳光的温暖,聆听着海浪的声音。那一刻,我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描写作者在海边等待日出的过程,展现了日出的美丽景色。B.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日出的过程。C.文章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作者在海边等待日出的心理活动。D.文章通过描写海边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2)文章中,“一道耀眼的光芒划破了天空,紧接着,一轮红日从海平面上缓缓升起”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文章中“那红日犹如一个巨大的火球,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大海”这句话中的“犹如”一词有什么作用?(4)文章中“我感到一股温暖的力量涌上心头,仿佛那红日也在向我微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文章结尾“那一刻,我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A(2)比喻(3)“犹如”一词将红日比作火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红日升起的景象,突出了红日的耀眼和壮观。(4)表达了作者对日出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5)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强调作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假设这是一篇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散文。阅读材料秋日私语秋天,是大地的诗篇。它不同于春天的生机勃勃,也不同于夏天的热情奔放,更不同于冬天的静谧纯洁。秋天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成熟而宁静。当金黄色的叶子轻轻飘落时,那是秋天在向我们诉说它的故事。走在满地落叶的小径上,脚下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能听见秋天的心跳。每一片落叶都承载着过往的记忆,它们从树枝上缓缓飘落,像是在告别过去,迎接新的开始。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反思的时刻。人们在忙碌了一年之后,终于有机会停下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田野里,稻谷已经成熟,农民们正在收割,他们的笑容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而在城市的公园里,人们漫步于林间小道,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在这个季节里,人们都能感受到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恩赐。秋天,就像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教会我们要懂得珍惜,学会感恩。让我们在这美丽的季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满足。问题1.(选择题)根据文章内容,秋天的特点不包括:A.成熟而宁静B.生机勃勃C.收获的季节D.反思的时刻2.(填空题)文章提到秋天的树叶飘落时的声音像是秋天的_________。3.(简答题)请概括秋天对于人们的意义是什么?4.(开放题)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者想象,谈谈你对“秋天,就像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教会我们要懂得珍惜,学会感恩”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B.生机勃勃2.心跳3.秋天对于人们而言不仅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反思的时刻。在这个季节,人们有机会停下来回顾过去,并展望未来,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宁静与满足。4.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答案因人而异。可以围绕个人经历中的秋天感受,或是如何通过某个秋天的经历学会了珍惜与感恩等方面展开论述。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上述材料进行深入讨论或继续生成其他类型的题目。三、文言文阅读(20分)【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瑾。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尔言尔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夫子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