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第二学期教研组计划语文第二学期教研组计划15篇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计划吧。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第二学期教研组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第二学期教研组计划1一、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和领会学校教导处提出的“向常规要质量,向特色要品味”的教学工作思路,紧紧抓住教学主渠道,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魂、以教学常规改革为中心、以校本研究为主要方式,有效落实教学常规,优化教学过程,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结合一年级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展示舞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二、具体措施(一)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率。1、备课:做到“三备”,即备三维目标,备教材,备学生。加强集体备课意识,注重资源共同分享,做到备课要“深”。集体备课活动:定时:双周一下午3:20——4:30分。定点:105班教室。定内容:对每一单元的教材和作业进行分析、处理,以提高备课的实效性。2、上课: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做到:求实、求真、求活、求新,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媒体,利用网上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时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师生对话应讲普通话,老师板书写规范字,教学反思求实在。3、作业:作业设计要“精”,体现“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思想,课内作业时间不少于10分钟,课外尽量不布置书面作业。批改要“细”,要规范、及时,注重纠错及情况反馈。4、辅导:做好自己对学生补缺补差的工作。要因材施教,经常分析学生,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热情鼓励,利用课内时间做好分层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二)深化教学研究,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学实效。1、组织教师学习省教育厅颁布的学科教学常规,学习新课程理论,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师生发展。2、听课:组内公开课必听,边听边思,及时评注,提倡同年级组老师相互之间学习与交流。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不得少于10节,组长不得少于15节。3、公开课:鼓励教师上公开课或研讨课,本学期将由四位老师上教研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做到全员参加。并收齐研究课的全部资料。4、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三)搞好学科活动,拓宽学生学习领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原则:尽量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参与中运用、在参与中体验。2、常规性活动:全校一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竞赛活动;区低段学生写字比赛。3、做好学科整合。如:语文与美术的整合,利用图画写小练笔。语文与德育整合,结合活动写小练笔等等。4、继续开展古诗、《三字经》的诵读活动。三、具体安排二月份:1、讨论、制定教研组计划,布置任务;学习省教育厅颁布的学科新常规。(汪丽华)2、区低段写字教学研讨活动试教(沈美娟)4、第一单元教材、作业的分析与处理(汪丽华)5、区低段写字比赛辅导开始(沈美娟)三月份:6、城厢街道集体备课观摩:第三单元教材、作业的分析与处理(教导处和全组成员)7、区中小学教师命题比赛。(汤秀红)8、街道中年教师“我最心动的教育故事”征文赛(金水妹)9、第四单元教材、作业的分析与处理(陈小燕)四月份:10、教师计算机课件评比(汪丽华)11、课题方案设计(汪丽华、陈小燕)12、做好期中考试的复习、阅卷及质量分析。(全组成员)13、第五单元教材、作业的分析与处理(沈美娟)第六单元教材、作业的分析与处理(汤秀红)五月份:14、区低段语文“我最满意的一次作文教学实践”案例评比(施晔炯)15、参加区低段写字比赛。(沈美娟)16、第七单元教材、作业的分析与处理(翁莉丽)第八单元教材、作业的分析与处理(俞国香)六月份:17、区“我的一项教学常规改进”主题征文(翁莉丽、俞国香)18、一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竞赛。19、做好期末考试的复习、阅卷及质量分析。20、期末常规交流评比。语文第二学期教研组计划2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认真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努力贯彻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意见和学校教研工作计划,结合本组科研课题“小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课题,进一步深入和落实教研工作。一、绕学校中心工作,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1.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不上无准备之课,按时上课,不迟到,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要合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不缺不差,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3.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做到导之以行,示之以范,言传身教。二、加强教科研工作,以研促教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内涵,掌握新课改对学生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认识到课改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