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八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3、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重点难点:1、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2、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3、对作者感情的认识教学流程:(一)导入。南阳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辩襄阳南阳。”是为名人诸葛亮籍贯之辩。同样,诸葛亮说孙权,联吴蜀,借东风,捉放曹的赤壁大战古战场究竟在于何方?也有过类似的争辩。有人据《水经注》,断定在今湖北省武昌县内,有人据《元和郡县志》,确认在蒲圻县西的乌林对岸。而更多的文人骚客却在黄冈赤壁发思古之幽情,直至近年来的出土文物才证实在蒲圻的乌林赤壁。有趣的是蒲圻赤壁虽江山不改,但很少引人注目,而黄冈赤壁却游人如堵,名闻遐迩,甚至误把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轼的出现。(二)作者简介。“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21岁时与其弟苏辙同榜进士,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1079年6月被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审讯,史称“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精心著述。1084年旧党司马光执政,平步青云,后同旧党发生分歧,又遭诬告,被贬出京城,流放南方。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有“苏黄、欧苏、苏辛”之说。被贬黄州期间(1080——1084),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三)关于词牌、题目。(提问:诗与词的区别,引出词的别称)词又称长短句、乐府、曲子词、诗余等。词牌只管格式(规定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单双调等),题目表明内容或范围。“念奴娇”,一百字,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四)放朗诵录音或范读。要求发挥想象与联想,思考上下片的内容。(五)描述上下片的内容并归纳。1、学生描述词的意境。2、讨论归纳。上片:咏赤壁,重在写景。1——3,笼罩全篇。4——11,面对江山,先总写江山,再总提人物。下片:1———6,回忆历史。7———9,抒写己怀。10——11,自我排遣。(六)理解豪放的特点。我们知道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婉约派、豪放派,那么,什么是豪放呢?豪:雄壮的'笔调。放:奔放不受拘束。豪放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本词哪些地方体现了豪放的特征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1、背景壮阔,气势磅礴,纵横开合。大江——————赤壁千古——————三国人物——————周郎我们可以想见在滚滚长江之上一位昂然独立,思接千载,俯首沉思,聚焦周郎的诗人形象。2、江山如画,充满阳刚之美。(1)富有特色,是赤壁之景“乱石”两句对偶,一仰视一俯视,一写山一写江。写山突出其奇峭高峻,写江突出其汹涌澎湃,给人不同寻常的雄奇之感。“卷”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大江东去的宏伟气势,展现了赤壁江山的生动画面,可从而想见当年赤壁大战的壮观激烈。(2)富有动感,切怀古之情“乱、穿、卷”写形,“惊、拍”写声,“雪”写色。这些景物写得有形有声有色,雄壮奇伟;更重要的是,这种写景与咏史、怀古与抒情之间,映衬烘托,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十分壮美的意境。这壮丽辉煌的历史,叱咤风云的英雄(周瑜),悲壮激愤的情怀(诗人自己壮志难酬),只有配上这雄壮奇伟的景致才相得益彰,人事与环境才显得和谐统一。3、人物奋发有为。“小乔”句写婚姻,更显年少英俊,奋发有为。“羽扇”句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从容不迫。“谈笑”句写神态,显其韬略和战功,胸有成竹,指挥若定。4、抒情化悲愤为旷达。生读后五句,评述大意。注意理解苏轼的旷达之情。“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人生如梦”虽不免消极,也只是一闪而过(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下面的转语“一尊还酹江月”便冲破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豁达的胸襟和对于生活的热爱。正如《前赤壁赋》所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对人生宇宙的朴素辨证思想,使作者得以自我排遣。另外,就同一时期的作品来看,苏轼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