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喇叭戏的艺术风格.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海城喇叭戏的艺术风格.doc

海城喇叭戏的艺术风格.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励志文章www.hxsk.netiex海城喇叭戏属于地方民间小戏剧种,与其他民间小戏一样,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质朴的乡土气息,拥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娱性与随意性的结合早些时候,海城喇叭戏的演出班社中的演员多半是贫苦农民。每逢农闲季节便自发组织在一起自娱自乐,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每个人都有极强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具有自娱自乐的特点。由于表演者和欣赏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因而在海城喇叭戏的清场小戏演出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情绪一体化、表演一体化,唱词对话的随意性等等。演员可以跳入跳出,台上台下形成互动,演员之间相互挑逗,乐队在戏里面时常给“搭架子”,如《小上坟》、《摔镜架》、《回杯记》等剧目均有体现。演员在戏中淋漓尽致地宣泄各种情感,观众也同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喇叭戏的随意性,还表现在演员的装束上,穿着都比较简单,有时则只需将毡帽一戴,把腰带往大布衫子上一扎便可扮演各种人物,因而,历史上亦有过“大布衫子戏”之称。海城喇叭戏适合在中小城市和农村演出,这是由它的演出形式和内容决定的。由于它的观众多半是农民,海城喇叭戏亦可称“农民艺术”。海城喇叭戏这种自娱娱人,并且自娱大于娱人的民间艺术,正迎合了广大农民的审美心理。农民尤其重视与己相关的民俗活动,如:吉庆佳节、婚丧嫁娶、开市上梁、生日百岁等等。海城喇叭戏即可适时送戏上门,演出时,观众可与演员直接交流,如:叫好、搭腔、帮腔、点戏,甚至进入角色,给观众以广泛的自由空间。这种交流与参与,又激发了演员的极大热情,使他们的演技得以充分的发挥。此外,海城喇叭戏在表演中不仅达到自娱的快感也要达到群众获得表演的观感。因为旧时,包括喇叭戏在内的民间艺术必须在特定的节日和迎神赛会时表演。而民间艺术的演出,首先是娱神,是感谢神?所给予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祈求神灵保佑太平无事等等,在酬神、娱神的同时,当然所有的观众也得到了愉悦的满足。因此,扮演者首先是表演。但民间戏剧在表演时,表演者自身也得到身心的满足,故民间称艺人为“好乐的”。二、人物角色的秧歌性与戏剧性秧歌性主要体现在早期喇叭戏中。由于海城喇叭戏源于秧歌,所以它兼具地秧歌和高跷秧歌的特性。首先是在表演上:地秧歌中的歌舞表演,带一定故事情节,唱民歌小调,开始形成了一旦一丑,也就是喇叭戏“二小”(一旦一丑)的雏形。与高跷秧歌结合以后,把“二小”带到高跷之上,逐步形成了由“二小”到“三小”(生、旦、丑)的局面,它利用高跷流动性的特点,丰富并改变了高跷的表演内容。高跷中的“跷功”、“手绢功”、“扇子功”等被巧妙地融合在海城喇叭戏的表演中,形成了“跷戏结合”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由于清朝以后关东文化与外来文化实现了很好的交融,各剧种之间也是彼此借鉴,在此背景之下栖身于辽南高跷秧歌的喇叭戏受到了戏剧(曲)的影响较深使其具有无法被淡化的戏剧性。而这样的“戏剧性”在喇叭戏表演时又是不可或缺的。海城喇叭戏在表演时都有角色、行当,演员表演时不是“自我”盲目地娱乐,而是扮演角色,用角色去烘托,去表现人物和小戏情节。辽南的观众喜爱看有人物、有情节的表演,特别是在“戏出高跷”之后,海城喇叭戏在高跷秧歌的清场演出中,一定要扮“渔翁”、“老?”、“青蛇”、“白蛇”、“傻柱子”等角色。在“跷戏结合”之后,无论是在跷上还是在跷下,都会表演一些具有情节的喇叭戏小戏,在跷上的小戏由于空间和时间限制会很短,而在下跷之后的“唱灯碗”表演的戏就长一些,故事情节也会更加曲折生动。三、表演的喜剧化与灵活性插科打诨、滑稽搞笑是海城喇叭戏表演的一大艺术特色。早期的剧目多是民间艺人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多以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三小戏”为主。有的夸大其词,自我嘲讽,也有不少即兴的表演和说口。不但把很多民间的笑话搬到戏里来,也常把生活中的说笑搬到戏中变成人物的对话。喇叭戏演员肢体的表演也是形成幽默性的重要因素。如有些老艺人表演的绝活“活帽盔”、“吃拳头”、“顶灯”等,最能体现其幽默风格及喜剧化表演。这使得海城喇叭戏的表演更能贴近百姓,使观众得到心理上的更大满足。因此,海城喇叭戏这种娱乐性很强的民间艺术,更能迎合广大农民的审美心理。喇叭戏的演出形式有很大的灵活性。海城喇叭戏孕育于地秧歌,又从地秧歌中脱胎产生。当地的民间艺人除了在节日、庙会时组织演出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