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8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pdf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三年级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汤显祖年轻的时候怀有满腔经天纬地的济世热情。汤显祖的政治理想,说来也很简单,就是经世致用,造福百姓,使人人冻馁无虞,安居而乐业;使人人乐于向善,民德归于淳厚。在他看来,士大夫要先正其身,然后才能正人,而政治是否清明,老百姓日子是否好过,最终决定于士大夫和官员的德性和修养。他曾经代拟过一篇《为士大夫喻东粤守令文》:“清吏之法法身,浊吏之法法人也。”他所提出的“清吏”与“浊吏”两个概念,并不新鲜,但是,他的“法身”和“法人”的说法,却极为深刻,精辟地揭示了中国自古以来封建统治者的一种普遍德性:他们置身于法律之上,拿自己当法外的“特选之民”,高人一等,飞扬跋扈;他们的道德绳墨,只是用来裁制百姓,他们法律的刀斧,也只是用来宰割人民————他们教别人不要“利己”,自己却很少“利人”,教别人要“利人”,自己却专门“利己”。在汤显祖看来,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而农业生产则是一个官员必须关心的头等大事。他做官期间,曾多次下到乡里,劝农励耕。他曾经在诗里记录过自己这方面的活动,在《丙申平昌迎春,晓云如金,有喜》里,他这样写道:“仙县春来仕女前,插花堂上领春鞭。青郊一出同人笑,黄气三书有大年。”可见,为了督促和鼓励农民耕地种田,他确实用了一番心思。汤显祖的政绩,不仅当时就赢得了人民的敬意,为他建了“生祠”,直到清代顺治年间,遂昌知县缪之弼还为他建了“遗爱祠”。如果说,汤显祖早期的两部剧作的主题,在探讨“至情”,那么,他晚年的写作,则在强化了反讽力度的同时,致力于寻求精神出路————解决自己的精神困境,回答那些与“生活哲学”有关的重大问题。也就是说,汤显祖后期的“二梦”,是一种缘于精神焦虑的写作。汤显祖的一生,几乎就在几种选择的困扰中度过。他在《和大父游域西魏夫人坛故址诗》的序中说:“家君恒督我以检儒,大父辄要我以仙游。”从感性上说,他更认同祖父的生活方式,但是,就理性而言,他又无法不接受父亲的“检儒”之督,因为,他也觉得只有进入社会,才能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事实上,终其一生,汤显祖的精神,都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扰之中。佛家的“慈悲”接近自己的“至情”,但它的“五蕴皆空”,可信不可信呢?道家的“天地不仁”,接近自己民胞物与的同情心,但是,它的近乎冷漠的“超然”,可取不可取呢?那么,人生最终的解脱和自由是否可能。在梦境中的浮于攀过看一种贪婪而混乱的生活,到死都不曾觉悟,然而,经历过梦中的一番教训,“知梦调醒”,最后没弃了梦中的求仙,跟着师傅吕洞宾,在现实生活中寻“证照师”去了。这样的解呢和出路,似乎启发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也随着那一僧一道,飘然而丢了。但是,对汤显祖枭讲,有着内在的觉悟,也就够了,舍下生活中的一切人情物事,掉臂而去,他很难做到,这是因为,他终了还是一个有情人。如果说“临川四梦”的“前二记”——《紫钗记》和《牡丹亭),表现的是对“情”的执着,是通过“梦”而走进“情”的世界,而体验“情”的真与美,那么,到了“后二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则表现的是“觉”.是通过“梦”而走进“觉”的世界,从而在理性的意义上,认识到人性和生活的真谛。关于汤显祖思想的“复杂性”、邹元江先生的分析和判断,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合乎实际的:“从汤显祖一生的政治思想和人生观来看,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对他影响最大。但他时常也在‘检儒’与‘仙游’之间矛盾痛苦,道家出世思想对他也有一定影响。”这种复杂性情形,其实也是一种正常状态。在不受主流意识形态强力干扰的环境里,一个正常人所接触和吸纳的思想,一定是丰富而多样的。不同的思想,满足着他不同的精神需要,解决他不同时期或不同层面的情感和思想问题。只有头脑简单的“单向度的人”,才会一辈子只接触一种思想,只接受一种思想。事实上,一个一辈子只知道一种思想的人,不可能成为情感丰富和思想活跃的人,也不可能成为视野开阔、有创造力的人.就像只吃一种食物的人不可能成为营养均衡、体魄健康的人。班固父子批评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那是完全说错了,因为,在司马迁那里,各家思想都有其合理的部分,都有其可取之处,所以,他对所接触到的思想都有吸纳,而他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也就可以被转换性地表达为:“吸纳天下百家思想。”如此说来,关于汤显祖思想的复杂性,我们不仅无须把它看成多大的问题,而且,还要认识到,正是这种复杂性,才形成了汤显祖作品斑斓而丰饶的特点。(摘编自李建军《汤显祖的情结:政治理想与精神解脱》)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