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地质作用:凡是由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成分、内部结构以及外部形态发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一方面不停息地破坏着地壳中已有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形成新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各种地质作用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jiànshè)性,在破坏中进行新的建设(jiànshè),在建设(jiànshè)中又同时遭到破坏。地质作用需要能量,按照能源来源的不同,把地质作用的能分为内能和外能。地球的内能主要包括(1)地内热能地球本身具有巨大的热能。地内热能的形成和聚积主要起源于4种方式:1)放射性元素蜕变过程产生(chǎnshēng)的放射性热能;2)地球内部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结晶作用,释放出来的化学能;3)地球在由星际物质聚集过程中带来的巨大动能转变而成的热能;4)原始地球在重力作用下体积逐渐收缩产生(chǎnshēng)的压缩热能。(2)重力能地心引力给予物体的位能,地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内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分异。(3)地球旋转能地球自转产生(chǎnshēng)的力给予地球表层物质的能。地质作用需要能量,按照能源来源的不同,把地质作用的能分为内能(nèinénɡ)和外能。地球的外能主要包括(1)太阳辐射能太阳向地球输送的热能。(2)日月引力能因日、月对旋转着的地球上各点的引力不断变化而产生的能。(3)生物能由生命活动所产生的能量。根据地质作用的能源(néngyuán)不同,地质作用分为两大类:上节回复(huífù)上节回复(huífù)内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地球旋转、重力、放射性元素蜕变及结晶相变、化学性质活泼的流体等在地球内部产生的动力,促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及外部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内力地质作用按其活动方式,可划分(huàfēn)为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1)基本概念1.岩浆:是地下深部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分、具有高温高压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2.岩浆作用:岩浆在上升运移中与围岩相互作用,不断改变自身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最后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冷凝固结成岩浆岩。这种岩浆的形成、活动直至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3.岩浆的类型(lèixíng):按SiO2含量划分为四种类型(lèixíng):超基性岩浆<45%;基性岩浆45~52%;中性岩浆52~65%;酸性岩浆>65%二氧化硅含量相对较少而铁、镁元素较多者,为基性岩浆;二氧化硅含量较多,并富含钾、钠元素的,为酸性岩浆;介于(jièyú)两者之间的为中性岩浆;二氧化硅含量较基性岩浆还少的,为超基性岩浆。(2)岩浆作用的类型:岩浆作用分为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1.喷出作用:岩浆从地壳薄弱处溢出或喷出地表并冷凝成岩石的过程叫喷出作用(火山作用)。有两种类型:1)裂隙式喷发岩浆沿地壳裂隙,较平静地溢出地表,常为基性岩浆。2)中心式喷发岩浆沿近于圆筒形通道喷出地表。火山有火山通道、火山口、火山锥构成(gòuchéng)。又分为三种:①猛烈式喷发:常为酸性岩浆。其粘性大,气体不流畅,直到压力足够大时才爆炸式喷发。②宁静式喷发:常为基性岩浆。其粘性小,流动性大,气体流畅,阻力小。③中间式喷发:常为中性岩浆。其特点介于上述两者之间。(2)岩浆作用的类型(lèixíng):3)火山喷出物包括气态物质、液态物质和固态物质三种。①气态物质。主要是水蒸气,约60-90%。②液态物质。火山喷出的液态物质主要是熔浆,它与岩浆的区别在于已经失去了大量气体挥发物质。③固体物质。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火山口和火山通道周围的岩石被炸碎后抛射出来;而是喷到空气中的熔浆冷凝后形成的固体。////////2.侵入作用(zuòyòng)岩浆由深部向上运移,在到达地表之前,由于温度和压力不断下降,活动能力逐渐减小,最终停留在地壳内的某一深度,冷凝形成固态的岩浆岩,这种过程成为岩浆的侵入作用(zuòyòng)。侵入作用:岩浆上升运移到地壳中的活动过程。侵入体:由侵入作用形成的岩体。根据岩浆侵入的环境,可分为两种类型:1)深成侵入作用是指距地表3km以下的岩浆活动。(1)岩基:一种规模巨大的深成侵入体,出露面积大于100km2,多由酸性岩组成,常见者为花岗岩体,形状(xíngzhuàn)为不规则的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山脉走向一致。(2)岩株:一种规模较小的深成侵入体,平面形状(xíngzhuàn)近似圆形,出露面积小于100km2,向下呈柱状延深。2)浅成侵入(qīnrù)作用是指距地表0—3km范围内的岩浆侵入(qīnrù)活动。(1)岩盘和岩盆岩浆沿断裂上升侵入(qīnrù)到岩层中,冷凝成一个上凸下平的透镜状侵入(qīnrù)体—岩盘(岩盖),其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