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工作民主化:难题与破解.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干部工作民主化:难题与破解.doc

干部工作民主化:难题与破解.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干部工作民主化:难题与破解2012-08-27第05版:党的建设作者:肖兆权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274干部工作民主化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落实广大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的具体实践,对于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干部工作民主化面临着高票而不公信的现实困境,存在着权利与责任的不对等、信息不对称、阿罗不可能定理(见下文)等制度陷阱。如何破解这一困境,走出制度陷阱,是当前干部工作中亟须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民主票决引发的现实困境民主需要投票,公信离不开高票,但高票却不一定公信。当前,部分单位民主推荐已演化为人际关系指数。一些埋头工作、勇于改革、坚持原则、得罪了不少人的老实人得票很低;相反,一些只“栽花”不“种刺”,见了上级就阿谀、见了下级就表扬、见了同级就拍肩膀,精心营造关系的老好人得票很高。这种高票而不公信的得票有五种类型。一是职位票。得票的高低与推荐对象所在部门或处室的工作职能、性质、范围等紧密相关。无论谁在这个职位上,都会得到较高数量的赞成票。一般而言,工作覆盖面大、联系广、影响力大的综合部门或处室具有明显优势。二是风声票。有的单位民主推荐时往往先造舆论,把意向人选在领导班子中先通气打招呼,再通过班子成员向外传递,以便大家形成共识。许多参加推荐的同志则认为个人投票无碍大局,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遵从风声而投票。三是关系票。有的单位风气不正,领导班子不团结,更有甚者拉帮结派,投票时以小团体的利益为重,以圈内关系为标准,只投那些圈内的同乡、同学、同事、哥们的票。四是送神票。有的单位抱着送瘟神心理,明知推荐对象存在严重缺点而投赞成票。这样,既可以送走瘟神,又可以空出位置,为本单位、本处室干部下一轮提拔创造机会。五是策略票。有的干部嫉贤妒能,生怕别人超过自己,投票给没有竞争力的同志,分散大家得票。民主化的制度陷阱干部工作民主化是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政治的一项基本权利。《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确定考察对象时,应当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如何客观地反映民意,正确地集中意见,在公共政治理论中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制度陷阱。权利与责任不对等,存在着搭便车的问题。《干部任用条例》规定了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然而对民主推荐工作却没有明确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这种约束制度的缺失,使得一些参加推荐人员行使权利时缺乏足够的责任感,容易产生民主推荐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一是,推荐与使用的分离,导致了民主推荐的盲目性。长期以来,干部工作注重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缺乏规范的职位说明书和具体的任职条件,在源头上导致了民主推荐的目标缺失。民主推荐一般先提出拟提拔人选,至于人选如何使用则由组织决定。这样的推荐往往不是从拟任职位的任职条件、工作需要、班子结构来选配,而是从安排人、照顾人的角度来考虑。二是存在搭便车问题,导致了民主推荐的随意性。搭便车问题,是指公共政治中那些没有付出努力、精力的人,却享受着因他人的努力而得以提供的集体福利。反映在民主推荐中,部分参加推荐人员即使没有认真履行投票职责,推荐结果都不会有多大差别,他们的利益没有多大受损。参加推荐人员与推荐对象之间信息不对称,难以体现知情人投知情票。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一方不能掌握另一方的全部信息,从而损害经济活动的公平和效率。民主推荐参加人员的范围虽比过去有所扩大,但其广泛性和代表性仍受局限。如有的与推荐对象属于不同单位,对推荐对象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根本不了解;有的虽然认识,但没有一起共过事,对推荐对象的能力素质、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等从来没有接触;有的虽然有工作接触,了解推荐对象的主要特长、工作实绩、工作作风等,但对其德才素质和廉洁自律等信息知之甚少。相反,有的干部为了谋取自身利益,营造了一些虚假信息,如搞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影响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度。当前,干部工作信息公开不够、透明度不高是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如推荐结果的不公开,使得群众对推荐的公正性、权威性始终心存疑虑,误认为是走过场、走程序,挫伤了大家的参与积极性。当然,干部工作信息公开不恰当,也容易滋生跑风漏气、拉票贿选等负面问题。这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扭曲民意的真实表达,冲击民主的正常秩序。存在阿罗不可能定理,存在着多数决的暴政风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肯?阿罗对通行的投票选举方式能否保证产生合乎大多数人意愿的领导者进行了研究,揭示了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民主选举,不论用什么选举法,可能最终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也无法避免多数选民不满意的候选人当选这一困境。同时随着候选人和选民的增加,“程序民主”必将越来越远离“实质民主”。同时,民主化还存在着多数决的暴政风险。美国总统林肯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