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琅邪儒学的中期报告.docx
上传人:快乐****蜜蜂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10KB 金币: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两汉时期的琅邪儒学的中期报告.docx

两汉时期的琅邪儒学的中期报告.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两汉时期的琅邪儒学的中期报告琅邪儒学是汉代儒学的一支,起源于东汉明帝时代,发源地为琅邪国(今山东省)周边地区,故称琅邪儒学。这一时期的琅邪儒学约为公元150年至公元230年,是其发展的中期。在这一时期,琅邪儒学主要有三位代表性人物,分别是何晏、王弼和郭象。何晏被称为“琅邪先生”,他的思想深受荀子影响,强调天道人道的关系,主张尊儒宏化、尊德宏化,提出“君子之学”即“龙门之学”,旨在辅佐君王治国。同时,他也注意到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刑法制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这些制度需要完善,以实现文治的目标。王弼是熟知道家思想的学者,提倡以“道”来统摄人间万物,主张“道”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皆由“道”而来。他反对以德治国的观点,并认为君子应该学习道家的思想,以达到理想境界。郭象则是研究《易经》和《尚书》的权威,在这一时期对象书学的研究影响深远。他提出“象数论”,强调“象”与“数”并重,认为宇宙间的形象和数理可以相互推导,以此来破解《易经》中的奥秘。综合来看,这一时期的琅邪儒学倾向于将儒家思想与道家和象数学相结合,从而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儒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