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登泰山记》教案《登泰山记》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泰山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登泰山记》教案1【教材定位】《登泰山记》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泰山的壮美。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体会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的特点。【素养目标】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教学重难点】体会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杜甫一首《望岳》带我们领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姚鼐,走近别样的泰山风光,一起学习《登泰山记》。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姚鼐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2.了解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3.解题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4.了解“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5.了解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6.了解“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汶水(wèn)济水(jǐ)徂徕(cúlái)樗蒲(chūpú)绛皓(hào)(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1】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明确以游踪为主线,以时间为辅线。四、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阳:山的南面②阳谷:山南面谷中的水③当:在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明确“皆”。两个“皆”字,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句子显得顿挫有力。【思考2】研读第二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②限:界限,这里指城墙③磴:石级④循:顺着⑤崖限:像门坎一样的'山崖⑥几:几乎⑦负:背⑧烛:照⑨居:停着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记述登山时间、同伴、路线,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1)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明确“乘”“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2)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明确“四十五”“皆”“石”“七千”。这些词写出了山势高拔,道路漫长,登山艰险,兴致勃勃诸多内容。(3)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