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洞仙歌赏析苏轼洞仙歌赏析苏轼2018-08-2111:44:53小编:admin洞仙歌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译文冰一样的肌肤,玉一般的身骨,自然是遍身清凉没有汗。宫殿里清风徐来幽香弥漫。绣帘被风吹干,一线月光把佳人窥探。佳人还没有入睡,她斜倚绣枕钗横发乱。他起来携着她的小手,走出无声的庭院,随时可见流星横穿河汉。试问夜已多深?已过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绳星向下旋转。她掐着手计算,秋风几时吹来,不知不觉间感到,流年似水,岁月在暗暗变换。注释⑴洞仙歌:词牌名。⑵眉州:今在四川眉山境内。⑶孟昶:五代时蜀国君主,在位三十一年,后国亡降宋,深知音律,善填词。⑷花蕊夫人:孟昶的妃子,别号花蕊夫人;摩诃池:故址在今成都昭觉寺,建于隋代,到蜀国时曾改成宣华池。⑸具:通俱,表都的意思。⑹足:补足。⑺冰肌:肌肤洁白如冰雪,庄子·逍遥游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⑻水殿:建在摩诃池上的宫殿。⑼欹:斜靠。洞仙歌赏析坡公的词,手笔的高超,情思的深婉,使人陶然心醉,使人渊然以思,爽然而又怅然,一时莫明其故安在。继而再思,始觉他于不知不觉之中将一个人生的哲理问题,已然提到了你的面前,使你如梦之冉冉惊觉,如茗之永永回甘,真词家之圣手,文事之神工,他人总无此境。即如此篇,其写作来由,老坡自家交代得清楚:“仆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⑴。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⑵,作一词⑶。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这说明一个七岁的孩子,听了这样一段故事,竟是何等深刻地印在了他的心灵上,引起了何等的想像和神往,而四十年后(其时东坡当在谪居黄州),这位文学奇人不但想起了它,而且运用了天才的艺术本领,将只余头两句的一首词曲,补成了完篇,——而且补得是那样的超妙,所以要相信古人是有奇才和奇迹出现过的。显然,东坡并不可能“体验”蜀主与花蕊夫人那样的“生活”而后才来创作,但他却“进入了角色”,这种创造的动机和方法,似乎已然隐约地透露出“代言体”剧曲的胚胎酝酿。冰肌玉骨,可与“华容月貌”为对,但实有高下之分、雅俗之别了。盛夏之时,其人肌骨自凉,全无汗染之气,可想而得。以此之故,东坡乃接曰:“水殿风来暗香满”暗香者,何香?殿里焚焙之香?冰玉肌骨之人,既自清凉,应亦体自生香?一时俱难“分析”。即此一句,便见东坡文心笔力,何等不凡。学文之士,宜向此等处体会,方不致只看“热闹”耳。以下写帘开、写月照,写攲枕,写钗鬓,须知总是为写大热二字,又不可为俗见所牵,去寻什么别的,自家将精神境界降低(或根本未曾能高),却说什么昶、蕊甚至坡公只一心在“男女”上摹写,岂不可悲哉。上片全是交待“背景”。过片方写行止,写感受,写意境,写哲理。因大热人不能寝,及风来水殿,月倒天中,再也不能闭置绣帘之内,于是起身而到中庭。以其无人,来携手同行——所携者特曰素手,此本旧词,早见古诗,不足为奇,但东坡用来,正为蜀主原语呼应:其为冰玉生凉之手,又不待“刻画”只一“素”字尽之,所以学文者若只以东坡“用传统词语”视之,便只得到“笺注家”能事,而失却艺术家心眼也。(所以好的笺注家须同时是艺术家,方可)。既起之后,来至中庭,时已深宵,寂无人迹,闻无虫语,唯有微风时传暗香之夜气。仰而见月,——于是由看月而又看银河天汉,盖时至六七月,河汉已愈显清晰。银河亦如此寂静无哗——时见流星一点,掠过其间。此笔写得又何等超妙入神!不禁令人想起梦襄阳写出:“微云渡河汉,疏雨滴梧桐。”当时一座叹为清绝!我则以为,东坡此一句,足抵孟公十字,不是秋夜之清绝,而是夏夜之静绝,大热中之静绝。写清绝之境不难,此境却实难落笔得神也。“试问”一句,又从容传出二人携手大热中静玩夜空之景已久,已久。及闻已是三更,再观宵汉,果见月色澄辉,便觉减明,北斗玉绳,柄更低垂——真个宵深夜静,已到应该归寝之时了。但是大热不随夜色而稍减。于是又不禁共语:什么时候才得夏尽秋来,暑氛退净呢!以上一切,皆非老尼朱氏所能传述,全出坡公自家为他二人而设身,而处地,而如觉大热,而如见星河,而如闻共语······。学词者,又必须领会:汉、淡、转三韵,连写天象,时光暗转,是何等谐婉悦人,而又何等如闻微叹!东坡既叙二人之事毕,乃于收煞全篇处,以代言,似自语,而感慨系之: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