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间生的教育问题.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谈中间生的教育问题.doc

浅谈中间生的教育问题.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目前中间生的教育问题四年前,我任六年级班主任,一段时间里,一到课间休息时间就有一个男孩在我办公室门前咚咚的跑来跑去,或者不时向办公室探头探脑张望,我一直装着没看见。谁知越演越烈,那位男孩竟不时学狗叫,还对我做怪脸!“走走!去操场玩去,下课了也不让老师休息一下,真烦!”有一天我终于忍无可忍的下逐客令。那男孩失落落的走了,还不时的回头看我,眼神有点哀愁。随后我的办公室门前清静多了,我也窃喜。下午,我的办公桌上就多张纸条,我疑惑的打开纸条,一行稚嫩的字跃入我的眼帘:“老师!我每天在你办公室前叫就是想引起你对我的注意。”一阵自责涌上我的心头:那是个成绩中等的学生,竟然想用这种方法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可见我平时工作中失误。下面就这件事引起我对中间生教育问题的一些探析:中间生顾名思义就是处于优秀生和后进生中间的群体,他们常常被称为灰色类学生。众所周知,优秀生和后进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之间强烈的反差都会引起教师的关注。而中间生和他们相比较而言则无明显的特点,表扬与他们无缘,批评他们也不沾边,始终处于中等水平,既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也不会给班集体抹黑,甘居中游,默默无闻。可以不管不问的。那么忽视中间生教育做法是否正确?早在1994年陶行知先生就有过一段精辟的阐述:“我们对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难免拔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显然忽视中间生的教育与管就理和行知先生的育人思想是相违背的,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那么如何做好中间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我认为要解决两个问题。1:找到中间生普遍停滞不前的原因。2;探索中间生教育途径和方法。而导致中间生这样不思进取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分析原因(一)主观原因:(1)比上不足的自卑心理。中间生和优秀生相比的时候往往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优秀生由于其自身的优势,经常受到老师、家长和社会的称赞和肯定,面对优秀生超人的才华和优异的成绩,中间生往往自叹不如。他们在羡慕的同时有一种失落感,错误的认为自己天资愚笨,无论在智力方面还是其他方面只能属于平庸之辈,没有闪光点,没有潜力,与优秀生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自卑的心理使他们失去青少年应有的积极活泼的精神风貌,有时靠捣蛋故意搞破坏来引人注意。(2)比下有余的自满心理。中间生虽然无法与优秀生相提并论,但他们又常常以自己的成绩能力和后进生相比较,自我感觉各方面都超越于后进生,产生一种优越感。因此他们面对后进生就会产生比下有余的满足感,暗自沾沾自喜。“我虽然没有尖子生强,但我比某某差生好”是中间生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以此作为借口来掩饰他们安于现状碌碌无为的心理。(二)客观原因、(1)教师的忽视。中间生由于缺乏鲜明的个性色彩,他们通常成为被教师遗忘的群体,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抓两头。他们认为中间生只有成绩不滑坡。在班上不惹是非,就可以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因此也极少和中间生家长联系,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辅优、辅差两方面。由于教师本身错误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致使中间生很少得到关心和帮助。中间生觉得自己是可有可无的人,对自身失去了信心,竞争意识逐渐淡化以至消失,他们变得消沉而自感落后,有的想引起老师注意也就做些不可理喻的动作之类。就如先前那个孩子。(2)家长思想上放松。中间生的家长也想自己孩子成才,但他们由于对孩子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只是以老师的评价为依据,片面认为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前途,将来学些手艺混口饭吃即可,也不会有多大出息。希望一旦变成失望,家长也就放松对孩子的管教,认为只要不闯祸就行了,也很少与学校联系,甚至同样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的思想慰以自慰。中间生再加上没有家庭重视就更加失去信心,有的还自暴自弃滑向后进生的行列。中间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近四年来,我一直思索与探索如何做好中间生教育工作,我认为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关心,爱护中间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陶行知先生对于教育曾经这样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教师的天职就是关心,爱护每个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循循善诱,促使全体学生健康地成长。对于中间生,我们要一视同仁,要像对待后进生和优秀生那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辩证的看待他们,当他取得点滴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是被遗忘的角落,并不是没希望的群体。在爱的熏陶下,他们的自尊与自信就会复苏,重新扬起希望的风帆,积极进取。我也曾做过实验,刚接手这个班时,吴迎宾同学就是个不爱说话,极具自尊心的一个小男孩,成绩始终处于中等水平,在班级是属于不显眼的类型。我尝试多和他沟通,推心置腹的谈心,结果发现他是由于家庭的原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