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说课稿一、教材的分析与认识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是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八课的第一个框题。这一课题主要阐明的是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在全书中处于核心地位,当然作为独立的一项权利它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第三单元的标题是“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当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明确了文化权利和经济权利中的财产权后,只有通过学习消费者的权利,才能构建完整的经济权利的知识体系,所以本节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第七课“拥有财产的权利”的进一步补充。我们生活离不开消费,怎样安全地、有保障、舒畅地消费及如何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我们生活的质量,关系着社会的正常秩序,关系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未来发展、学法、用法、守法及人文素养的形成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同时也为下节课如何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学习奠定基础。2.教学重难点:重点:消费者享有的权利。难点:消费者维权的意义;如何做文明的消费者。之所以把此内容作为重难点,是因为伴随前面政治权利、人身权利、文化权利的学习,学生在权利的认识和保护上有了知识和行动上的底蕴。八年级学生随着独立意识的明显增强,在生活中的消费面越来越广,但独立是相对的,相比成人,他们涉世未深,缺乏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还较差,还是处于消费的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会不经意间地受侵害,许多中学生在受侵害后,往往不知所措,有在维权上害怕惹来麻烦等方面的困惑。此外,虽然学生一直在消费,但对于消费者的享有的权利的内涵、消费者维权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都只是处于一种模糊的认识,容易在消费中陷入两种误区,要么是忍气吞声受侵害,要么是挟怨报复。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确消费者的享有哪些权利,怎样才算是侵权,难点在于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及如何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憎恶、谴责非法经营者欺诈、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非法行径,认清这些行为的危害性,增强保护自身或他人合法权利的意识,关注自己、家庭、社会的消费权益,具有树立诚信道德观的强烈愿望,遵守消费者保护的相关法律,自觉履行义务,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能力目标搜集消费者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典型案例,结合本课教学情景体验消费者合法权益受侵害时的感受,结合自身的消费实际,在情景中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运用关于消费者主要的基本权利的知识来指导实际消费。积极参与情景的分析、问题的思考回答,尝试与同学、老师合作讨论、分享交流所获。知识目标说出消费者在消费中所处的地位,归纳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判断权利受侵害的理由,归纳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评价消费者的不文明消费行为。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法律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目标要求制定的。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法律部分的“内容要求”中明确规定:“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活动建议”中明确规定:“搜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例,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坚持学法用法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法律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下节课要探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就要在本节课让学生深刻地认识消费者的权利、并通过对社会上、自己身边侵害消费者权利的典型案例收集、分析,认清不法经营者的丑恶嘴脸,从而深刻地体会消费者维权的意义,走出消费者权利认识上的误区,提高自己作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地做文明的消费者。同时,教学目标的描述要全面、具体、明确、可操作,便于落实和检测。所以上述教学目标的制定,综合考虑了课标、教材和学情,渗透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是本节课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课堂教学不仅要突破知识点,更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法律。在学习过程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强化情感体验。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消费者,都享有消费者的权利,中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进行本节课教学时,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虚拟了一个八年级学生李华,以他的消费经历为主线,借助他的消费体验,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探究、讨论合作认识到“上帝”即消费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认识“上帝”享有的权利,借助教师生动地讲授、点拨理解保护“上帝”权利的必要性,并明确应该怎样做一个文明的“上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力求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设计的视频情景“天亮了的故事”、“快乐的上帝”“倒霉的上帝”“上帝怕谁”将知识和情感有机地融合在教学情景之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