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节能减排还需低碳消费节能减排还需低碳消费□曾嘉1(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长沙410081)摘要:在全球经济日益复苏的后危机时代,政府推行的扩大内需政策初显成效,摘要:消费的增长为我国GDP平稳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增强了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信心。在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日益被污染的今天,如何转变消费增长方式,引导居民进行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消费成为当务之急。关键词:关键词:低能耗;低排放;低碳消费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资源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二氧化碳排放增加、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提出:“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进一步下降40-45%,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戎卮锏?15%左右。”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低碳消费的作用绝不容忽视。一、发展低碳消费的意义(一)发展低碳消费是我国履行国际节能减排义务的有效途径发展低碳消费是我国履行国际节能减排义务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履行国际节能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是归因于人类活动,特别是与人类活动中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关,相关程度达90%以上。”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责任更有义务为履行到2020年比2005年减排40-45%的承诺而做出实际行动。但是,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工业生产方面,很难在短时期内达到国际上设立的低碳减排标准。因此,通过消费的低碳化来履行节能减排义务成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有利于我国更好的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国际地位。(二)低碳消费将带动我国经济的新发展低碳消费将带动我国经济的新发展带动作者简介:(1985—),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作者简介:曾嘉,男,究方向为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资料显示:在全球经济衰退的2008年,低碳行业的收入增长幅度仍然达到了75%,如果按照目前的增长趋势,到2020年低碳行业的年收入就将超过2万亿美元。目前世界低碳产品和服务行业创造的收入已经超过了航天业和国防业收入的总和,这个行业正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由此可见,低碳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低碳消费的发展将有利于低碳产品和服务业的兴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另外,在已经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系下,低碳技术已经具有法律保护的“技术产权”,我国应该积极促进低碳消费的发展,从而引导低碳技术在低碳消费品领域的应用,创造出成熟的低碳产品,抢占低碳技术“高地”,这样才能更好的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二、低碳消费发展的现状(一)居民消费过程中高能耗高排放的现象突出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因为电器关机不拔插头而导致每年全国待机电量浪费高达180亿度,相当于3个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2008年我国一次性纸杯的消费量高达170亿只,按1只纸杯20.21克的碳含量计算,一年的碳排放量就是34万多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年会发布的《城市发展的效率政策—建筑和交通部门》指出:近10年来中国城市消费领域能耗年增长率达到了7%,比国家总能源消耗量5.9%的年增长率高出了1.1个百分点。文章还指出中国城市消费领域的能耗将逐渐成为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另外,农村居民的能耗也比想象中的要大。如今,农村煤炭、电力、成品油等商品能源消费在生产用能和生活用能两方面的比例都有所提高,其中,燃煤成为农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吉林大学教授王宪恩提出:据测算,1999—2002年间,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已占到每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大约26%,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根据国际经合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各国居民因待机而消耗的能量约占能耗总数的3%~13%。统计数据为:英国8%左右,日本7%左右,美国5%左右,芬兰5%左右。目前我国城市家庭的平均待机能耗已经占到了家庭总能耗的10%左右,相当于每个家庭使用着一盏15~30W的“长明灯”。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居民消费低碳化水平还很低,内需的扩大也伴随着高能耗、高排放的现象。图(1)显示,我国的天然气消费量从2003年的328亿立方米增长到2008年的778亿立方米,预计到2050年更是会超过4500亿立方米,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居民日常生活消费掉了的。图1资料来源: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二)居民低碳消费意识淡薄居民低碳消费意识淡薄虽然最近一些地区兴起低碳旅游和低碳春节等消费新方式,但低碳消费的意识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中国青年报》开展了一项主题为“气候变化与青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