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13血液中的平衡摘要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具有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378189.htm"\t"http://baike.baidu.com/view/_blank"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870230.htm"\t"http://baike.baidu.com/view/_blank"有害物质的作用。血液储存着人体的健康信息,包括遗传病在内的很多疾病都需要验血。许多凝血功能障碍疾病的治疗以及手术前对病人凝血功能的检查都要求我们对机体的凝血与抗凝机制有深入透彻的了解。本文通过对传统凝血理论以及近年来有关的进展的介绍,展示了血液内各种因子相互作用最终使血液凝固的过程。此外,文章还对抗凝机制、纤溶机制及有关疾病(以血友病为例)进行了简要叙述。关键词传统凝血理论对凝血的新认识抗凝血机制引言从出生开始,血液就一刻不停地在我们体内流动。但当我们意外受伤时,一般不会出现血流不止的情况,血液很快便会在伤口处凝固。这些本是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事情,可是你知道吗?维持血液中的平衡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人体受到物理损伤后,血小板会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的刺激,聚集成血小板凝块,起到初级止血作用。接着血小板又经过复杂的变化使凝血酶产生,从而将临近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互相交织的纤维蛋白使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即血栓。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栓更加坚实,起到更加有效的止血作用,这是二级止血作用[1]。在生理性止血功能中,血液的凝固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凝血实质上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被酶解激活,最终生成凝血酶,从而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2]。参与这一过程的因子很多,既包括凝血因子=1\*ROMAN\*MERGEFORMATI、=2\*ROMAN\*MERGEFORMATII、=3\*ROMAN\*MERGEFORMATIII、=4\*ROMAN\*MERGEFORMATIV、=5\*ROMAN\*MERGEFORMATV、=7\*ROMAN\*MERGEFORMATVII、=8\*ROMAN\*MERGEFORMATVIII、=9\*ROMAN\*MERGEFORMATIX、=10\*ROMAN\*MERGEFORMATX、=11\*ROMAN\*MERGEFORMATXI、=12\*ROMAN\*MERGEFORMATXII、=13\*ROMAN\*MERGEFORMATXIII(因子=6\*ROMAN\*MERGEFORMATVI事实上是活化的因子=5\*ROMAN\*MERGEFORMATV,已经取消其命名)等主要凝血因子,也包括PK、HMWK等辅助凝血因子[2]。正常情况下,凝血过程十分迅速。为了做到这一点,凝血机制内部采用级联机制逐级放大凝血信号,并有很多正反馈环节加强凝血过程。此外,凝血机制也和其它止血机制(尤其是血小板血栓形成机制)相互作用,彼此加强。与此同时,为了防止正常情况下意外形成血栓,或出血部位形成的血栓不受控制,机体还有抗凝机制和纤溶机制来与凝血机制平衡[3]。凝血与抗凝间的动态平衡,是机体维持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流失的关键。因此,有关凝血机理的研究一直是倍受人们关注的课题,对它的认识也经历了一段曲折而又逐渐深入的过程。一、传统凝血理论通常认为,血液凝固的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有两类不同的机制(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这两套机制最后汇总于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形成,因此后两者也被称为共同途径[3]。(见下图)凝血机制图解1.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胶原等)接触而启动[2]。Davie和Ratnoff及Macfarlane分别提出的凝血的瀑布学说为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4]。当该途径被激活时,首先是因子=12\*ROMAN\*MERGEFORMATXII(接触因子)由酶原激活成=12\*ROMAN\*MERGEFORMATXIIa,后者除能激活因子=11\*ROMAN\*MERGEFORMATXI(ROSENTHAL因子)外,又同时使血浆中的激肽释放酶原(PK)激活。PK在精氨酸(371)—异亮氨酸(372)处的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