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教学设计最新整理.docx
上传人:猫巷****提格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珍珠鸟》教学设计最新整理.docx

《珍珠鸟》教学设计_10.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珍珠鸟》教学设计《珍珠鸟》教学设计3篇【实用】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珍珠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珍珠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引发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2、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阅读、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提高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①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②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③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试想每天的清晨,都被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唤起,一天的开始是多么的美好!提出要改变鸟类对人类的现状——害怕,畏惧,学习本文就可以得到改变这种状况的启发让学生描述图片中鸟的外形,并抓住“珍珠似的白点”引出本文题目——珍珠鸟。二、分组自学课文,品读文章(一)、出示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扫除生字词;2、归纳“我”为鸟儿做了哪些事?3、从哪些句子看出鸟儿对“我”有怎样的反应?4、“我”从和鸟儿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将相关的语句画出来。(二)、组内讨论,教师巡视点拨;(三)、班级交流后,教师明确①巢瞅雏呷垂蔓眼睑眸子流泻斑斑驳驳②生意葱茏②重新为它们加工鸟笼;按时添食加水;按捺住好奇心不轻易打扰③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信赖我④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三、合作探究,悟读课文出示探究问题:1、“信赖”的内涵上什么?(自由、宽容、关爱、真诚……)2、为什么文章在开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怕人”?3、认为小珍珠鸟的哪些动作、神态最传神?(如第8小节中的:“飞啄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这又像一个淘气而又听话的乖孩子。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伏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然后,“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到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它居然也懂得看脸色行事。作者用人性化的眼光看待无知的小鸟,把人对动物的关照之情笼罩全篇。)4、组内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至少一个)四、美读片段,感受“美好的境界”让学生挑选最有感触的语段,一般为6——16小节中的片段,教师配乐创设环境。五、发挥想象产生新疑试想小珍珠鸟长成大珍珠鸟,还会象现在那样信赖“我”?为什么?这让你想到了什么?要求:联系现实生活,人类处境,国际形式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最好是时事类的。答案开放。六、教师小结七、布置作业:1、摘抄文中你认为的精彩语句。2、试着接触一种不熟悉的小动物,努力使它成为你的新朋友,并尽力记录这一过程。《珍珠鸟》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所描写的人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领悟课文主旨;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揣摩精彩语例;3、学会有序合作,提升对话的广度和深度;4、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善待动物、关爱生命。二、教法和学法分析教法分析翻开冯骥才的《珍珠鸟》,迎面扑来的是浓浓的人情美。作者以充满爱意的笔触,为我们精心勾勒了可爱的珍珠鸟的形象,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其间,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简直与人融为一体,整个过程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细腻、动情。不仅如此,作者更于此中开掘出朴素而深刻的哲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显示出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挚爱,给读者以丰富的启迪,堪为当代散文中的精品。本文旨远而言近,文字浅近通俗却又生动形象,实在是语文学习的好例子。如何让学生去感受这种语言美呢?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朗读。设计中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品悟语言,尤其是扮演角色的朗读,能通过换位思考,边读边感悟人(或鸟)的内心世界,来淋漓尽致地展现文本中无限意蕴。这样做恰恰符合了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要透彻领悟其中的哲理并不容易,美好的境界如何才能营造?信赖如何才能营建?我的设想是在读懂课文以后跳出课文,调动学生曾有过的和动物交往的经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比较自己(以至社会、人类)生活中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进而在多层次的对话中与文本碰撞、冲突或者达成一致,并透过例子学会阅读时思索和悟得。学法分析象这样语言优美、情感细腻的佳作受到学生欢迎是无疑的,但是处理起来却可能有失偏颇。学生往往是读几遍,粗知大意、略览文旨就过去了,对其中的精华不能深究或延伸。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在朗读上下功夫。读有深浅之分,浅读不过读通、读懂而已;深读则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教师须在朗读指上加以指导,让学生沿着疏通、理解、赏析之路,不断提升朗读表现力,能够读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