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经验论文(新版多篇).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德育教育经验论文(新版多篇).docx

德育教育经验论文(新版多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德育教育经验论文(新版多篇)[引言]德育教育经验论文(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毕业生德育论文篇一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摘 要 对德育含义的准确理解,是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基本前提。德育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德性教育,直接指向道德人格。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主要标准是:是否为社会活动;是否以道德价值为核心;是否指向德性,并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引发积极变化;是否体现有目的、系统的、持续性的努力;是否体现学习者的道德主体性。关键词 德育;非德育;反德育在反思德育工作、评价德育实效时,人们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慨叹:5+2≤0!似乎从德育视角看,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多以负面为主,唯有学校德育近乎“道德标准”。果真如此?其实不然,并非自发的道德影响就不具有德育意义,也并非在学校德育范畴或名义之下发生的社会行为就合乎德育。这便涉及到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区分问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呢?这还得从理解德育的含义入手。在我国古代并无所谓“德育”之说,所有的教育即是道德教育,或以社会意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为基础的“成人”教育。只是到了清末,随着新式教育的传入,才有了德育、智育、体育的区分。对于德育的理解,在较早出版的德育论专著《道德教育论》一书中,蒋拙成把“道德教育”界定为“精神教育”。[1]五四运动前后,一些教育人士从“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出发,认为德育“就是教儿童‘实行’那完全生活的法则,改良那做人底道理。”[2]后来,吴俊升在其所编的《德育原理》中,通过定义的方式对不同术语进行了综合:“德育即指道德教育,又简称训育,为训练儿童道德行为之种种设施。”[3]1949年之后的几十年里,德育几乎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所取代,此时的德育具有更多的政治意蕴。20世纪70、80年代开始,随着学校德育的重心逐渐向道德教育的“回归”,有关德育含义的探讨日益广泛、深入起来。在当代,对于德育含义的理解,不同专家、学者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有的侧重德育活动的社会性维度,强调个体的思想道德社会化和社会思想道德的个性化,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4];有的突出德育的道德价值维度,认为德育是促进德育对象“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5];有的则从教育作为统一体而非部分之和的角度来把握,提出“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6]的观点。迄今,依然存在着“德育是否就是道德教育”“德育是否就是个体的思想道德社会化和社会思想道德的个性化”等多种争论。从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视角出发,要恰当理解德育的含义,就需要从把握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特性入手。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教育旨在通过对人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以便发展智能、强健体格、形成个性、健全人格。所以,在德、智、体的区分之下,德育相对于其他各育而言,直接指向的是个性和人格,其重心则在于人之为人的高级精神形式——德性,这种高级精神形式在生活实践中表现为基于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的一种获得性品质(或实践力)。德育虽然指向德性,但德性并非只是蕴含“道德”或“善”这种价值特性,爱美、向善、求真、发挥潜能和创造力等,无不体现着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以课堂教学为例,师生遵纪守则、互尊互信,体现了向善的德性追求;师生认真思考、主动参与、问难答疑,体现了求真的德性追求;师生注重仪态、尽可能做到言语与非言语表达的恰如其分,则体现了爱美的德性追求。可见,和其他各育相比较,德育真正指向的重心是以道德价值(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为核心的德性,或曰道德德性。在德育视角下,是否一切活动都必须以道德或不道德作为评价标准呢?当然不是。合宜的立场是,对于涉及理与欲、义与利、公与私、群与己的关系范畴,教育活动肯定以道德不道德为尺度;对于涉及真与假、对与错、美与丑的关系上,教育活动则以美、真为依归。几者之间发生冲突当如何?那就需要区分教育的活动领域。在道德活动领域,当然以道德价值为标尺。以师生见面打招呼为例,学生问候老师、老师示以微笑,是道德的表现;而学生问候老师、老师以太忙为由拒绝回礼,则是不道德的表现。在非道德领域,则另当别论。以学生在教学中指出老师的错误为例,课堂教学、课后讨论旨在“求真”,若老师出错,学生及时指出,是合乎道德的;相反地,老师虽然出错,却以“敬师”的名义而忌讳学生言说,便是滥用道德的表现;至于因碍于情面而将错就错,造成故意传授错误知识的事实,则是不道德的行为。这样,基于道德与德性、德性与德育、德育与不同价值领域之间关系的认识,我们便可以把德育理解为:德育即道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