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答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寡人之于国也答案.doc

寡人之于国也答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整理】通假字(1)“无”同“毋”,不要(2)“颁”同“斑”(3)“涂”同“途”,道路2.古今异义(1)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2)专指黄河。(3)跑,这里指逃跑。(4)“无”通“毋”,是“不要”的意思;“望”是“希望”、“奢望”的意思。(5)“可”是“可以”,“以”是“凭借”。3.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击鼓。(2)生、死:动词活用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3)名词作动词,种植。(4)名词作动词,穿。(5)名词作动词,归罪。4.一词多义发:发射;征发、征派;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开花;出发;发出,宣布。数:cù,细密;shù,几,若干;shuò,屡次;shù,天数、命运;shǔ,计算。焉:语气助词;语气助词;……的样子;哪里。兵:兵器;兵器,代指武力;士兵;军队。5.特殊句式1)判断句(2)判断句(3)判断句(4)状语后置句(5)状语后置句(6)宾语前置句6.固定句式(1)或……或……,有的……有的……。(2)直……耳,只……罢了。(3)是何异于……,这同……有什么区别呢?【学习过程】一、分析课文,感悟孟子的论辩技巧及其思想。(一)诵读第1段。思考: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4、于国尽心,而民不加多。(二)诵读第2、3、4段。思考:1、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事设喻。2、“五十步笑百步”。用梁惠王熟悉的战事设喻,便于启发对方。3、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三)诵读第5、6、7段。思考:他的“仁政”思想包括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具体内容是: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此处教师可小结]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3、对比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涂有饿莩下层百姓。→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比喻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二、总结:归纳本文所表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明确:1、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2、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3、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4、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真心归附。(二)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明确: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2.比喻鲜明。3.气势充沛,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4、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5、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