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毁灭必然会释放出能量,这种能量就是那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布拉格之恋》的原著里有两章的小标题都叫做“灵肉之约”,不过看上去这个故事更像是灵与肉在相约的路上走散了,等到约定的时候,二者又都不见了。这个“灵肉失约”的悲剧注定是要打动人心的。灵魂与肉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开篇的四个字就是“孰轻孰重”。用在爱情中,这就是探讨男和女谁更处在主动的位置上,两段感情哪一个放不低,灵魂与肉体哪个更重要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就是在完成一段旅程,对于医生托马斯来说,他有两个旅伴:萨宾娜和泰莉莎。萨宾娜是托马斯的情人,下班后托马斯到她的家里待上一段时间,完事之后走人。两个人就是这样保持着长时间的关系。后来,托马斯在游泳馆被一个身材曼妙的女孩吸引住了,并一路跟到了她工作的小酒馆。经过一番你来我往,女孩泰莉莎就被托马斯的男人气质俘获,爱上了托马斯。于是,此时的托马斯就周旋在两个女人之间。虽然萨宾娜只是托马斯的御用情人,却绝非等闲之辈。她戴上那顶黑色的礼帽,站在镜子前宽衣解带,托马斯就会马上向她投诚。帽子下的萨宾娜是一个带有些许神秘感的女人,而且颇有心机,她巧设计谋,藏起托马斯的袜子,再刁难一下他,就立刻明白了他的心思。于是托马斯也不再遮掩,直接跟她表明他爱慕泰莉莎,甚至还介绍她们两个人认识。而泰莉莎则看上去像一个涉世未深的纯情女孩,梦想着轰轰烈烈的爱情,所以与托马斯擦出了激情四溢的火花。可是与托马斯结婚之后,害怕梦想破碎的她面对躺在身边的这个男人又有几分犹豫,因为她已经开始怀疑他的花心了。就在泰莉莎决心离开托马斯的时候,苏联武装入侵捷克的政治事件爆发了。大难临头的时候,泰莉莎依然坚守在报道第一线,用照相机记录下战争期间的珍贵瞬间。由此泰莉莎也拥有了一份职业。而萨宾娜则意外结识了有妇之夫佛兰茨,并产生的爱情。也就在此时,泰莉莎和萨宾娜也有了一次交集:报社要泰莉莎去拍摄一组裸体照片,她找到了萨宾娜,表明了来意,结果萨宾娜二话不说就同意拍摄。萨宾娜之所以这样做,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借以这样的举动表达对托马斯的爱恋,用袒露的肉体来完成一份精神上的寄托。泰莉莎和萨宾娜两个人赤裸相见,还彼此暧昧,其实并不是一种直白的同性情结,更像是借尸还魂般的移情。萨宾娜的不一般不仅体现于此,还在于对感情拿得起和放得下的胆识。她主动放手托马斯,让位给泰莉莎;当得知佛兰茨为了自己而与妻子离婚之后,她毅然断绝与佛兰茨的来往。因为“不要和情人结婚”是一个谁都明白的道理。在思考“孰轻孰重”的问题上,托马斯给出的答案依然是泰莉莎,于是他到瑞士去寻找泰莉莎。两个人重归于好,似乎好日子就应该重新开始了。结果,托马斯发表的文章被戴上“反对共产主义”的帽子,他本人也被革职处理。失业后的托马斯改行擦玻璃,结果擦着擦着就与丰满的女主人擦出了“事儿”。既然是出轨,泰莉莎也敢于尝试,她也和一个生猛的男人发生了关系。这究竟算是什么婚姻呢?忠心被彻底放低,婚姻成为了“生命中最不能承受之轻”,轻到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了。可以说时代在有意挑拨他们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内心的鸿沟正在发生严重的地质运动,将他们变成两片孤岛,虽然睡在一起,却日渐分离。那么,该如何扭转这样的局面呢?泰莉莎和马托斯决定搬到农村去住,远离城市的尘嚣,去找回心底的那份平静和淡然。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对的。归园田居的乡村生活让他们的心回归到了原始,而他们的狗狗的死也让他们重新反思生命与爱情的意义,由于他们没有孩子,所以狗狗代表了爱情的结晶,对他们有难以替代的重要意义。从前,年轻的他们追求肉体的欢愉,冲破婚姻的牢笼享受激情,而如今灵魂的交汇是他们开始真正愿毕生追求的了。但很不幸,这真的就是他们“毕生”追求了,因为一场意外的车祸夺走了他们的生命。“朝闻道,夕死可以”,爱情的难题“孰轻孰重”既已明了,那么这也算是对生命的一次升华了。他们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泰莉莎问:“你在想什么?”托马斯说:“我在想我们有多幸福。”——在天堂里他们也一定是幸福的。电影与原著这是我第二次看菲利普·考夫曼的电影。菲利普·考夫曼之于好莱坞,就如同王家卫之于香港影坛,个性凸出,卓然超群。考夫曼执导统的电影并不多,经典的作品除了之前解读过的《情迷六月花》,还有这部《布拉格之恋》和《鹅毛笔》。他的电影之所以与好莱坞商业味道浓厚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就在于考夫曼吸收和借鉴了很多欧洲电影的风格。古朴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优雅建筑、诗一般的长镜头、细腻舒缓的叙事方式,再加上欧洲韵味的交响配乐和人物道具及服装,即便是效仿也都颇为出神入化。《布拉格之恋》中出现的国家捷克和瑞士也都位于欧洲,因此影片这种显而易见的欧式风格也是符合了故事主题。由于是改编自米兰·昆德拉的名著,那么主旨的彰显自然要比《情迷六月花》高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