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节人体反射评定(píngdìng)技术第一节人体反射评定(píngdìng)技术非条件反射(tiáojiànfǎnshè)的分类:一、原始/脊髓水平(shuǐpíng)反射二、张力性/脑干水平(shuǐpíng)反射三、中脑水平(shuǐpíng)的反应四、大脑皮质水平(shuǐpíng)反应1.视觉调整(tiáozhěng)反应检查方法:被检者睁眼,呈仰卧位、俯卧位、直立悬空位,检查者用双手将被检者托起或将其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倾斜。反应:主动地将头抬起至正常位,即头颈部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出现时间:出生~2个月。消失时间:终生存在。2.平衡反应——①倾斜反应检查方法:被检者于平衡板或体操球上呈仰卧位、俯卧位、坐位、膝手卧位或站立位,通过倾斜平衡板或移动体操球来改变(gǎibiàn)身体重心。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即平衡板翘起(上斜)的一侧躯干向上弯曲,同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对侧肢体(平衡板下斜侧)出现保护性伸展反应。出现时间:俯卧位,出生后6个月;仰卧位和坐位,出生后7~8个月;膝手卧位,出生后9~12个月;站立位,出生后12~21个月。消失时间:终生存在。3.平衡反应——②姿势固定检查方法:被检者呈坐位、膝手卧位、跪位或站立位,通过外力(wàilì)(检查者推患者躯干或将上肢向一侧牵拉)或随意运动来改变重心与支持面的位置关系。反应:推被检者时,头、躯干向受力侧屈曲,受力侧上、下肢伸展、外展;对侧可见保护性伸展反应。牵拉一侧上肢时,被牵拉肢体的对侧出现上述平衡反应即躯干侧弯,上下肢伸展、外展。出现时间:坐位,出生后7~8个月;膝手卧位,出生后9~12个月;跪位,15个月;站立位,出生后12~21个月。消失时间:终生存在。五、其他常用(chánɡyònɡ)的神经反射临床意义:①正常人在受刺激的部位可见腹壁肌收缩(shōusuō),脐向腹壁侧移动。②上部反射消失见于T7~8脊髓节段病损,中部反射消失见于T9~10脊髓节段病损,下部反射消失见于T11~12脊髓节段病。③双侧上、中、下三部反射均消失见于昏迷或急腹症患者。④一侧腹壁消失见于同侧锥体束病损或脊髓反射中枢障碍。⑤老年人、肥胖患者、经产妇,可见两侧腹壁反射的减弱或消失。减弱或消失:表示反射弧抑制或中断。一般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瘫痪的一个重要体征。多为器质性病变如周围性瘫痪、末梢神经炎、神经根炎、脊髓前角灰质炎等所致;深反射亢进:反射中枢以上部位的损害(皮质运动区损害、椎体束病变)引起深反射亢进。因此,深反射亢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多见于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这是由于脊髓反射弧因失去(shīqù)上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而呈释放现象。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因中枢的抑制释放而反射增强,亦可因超限制而致反射消失。(1)霍夫曼征(Hoffmann征)(2)巴彬斯基征(Babinski征)六、检查(jiǎnchá)注意事项第二节人体形态评定(píngdìng)技术一、姿势(zīshì)评定1.正常(zhèngcháng)姿势人体姿势(zīshì)的后面观、正面观和侧面观:2.后面(hòumian)观3.正面(zhèngmiàn)观4.侧面(cèmiàn)观5.临床意义二、人体(réntǐ)的测量(一)四肢(sìzhī)长度的测量1.上肢长度的测量①上肢长:②上臂长(bìchánɡ):③前臂长(bìchánɡ):④手长:上肢(shàngzhī)长测量部位、体位与测量点2.下肢长度的测量①下肢长(包括真性长和外观(wàiguān)长):②大腿长:③小腿长:④足长:测量部位3.残肢(cánzhī)断端长度的测量常用皮尺测量肢体的围度,以了解患肢肌肉(jīròu)有无萎缩、肿胀和肥大。测量时应注意皮尺与肢体纵轴垂直,松紧度适宜,并进行两侧对比。四肢(sìzhī)围度的测量方法2.残肢(cánzhī)断端围度的测量(3)躯干(qūgàn)围度的测量(三)身高(shēnɡāo)和体重的测量1.身高(shēnɡāo)(身长)的测量(1)成人(chéngrén)身高(2)儿童(értóng)和青少年2.体重(tǐzhòng)的测量3.身体(shēntǐ)质量指数世界卫生组织对MBI的健康(jiànkāng)建议三、注意事项:感谢您的观看(guānk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