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内容提要:笔者尝试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论述: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大意义。同时,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针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处理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之间的关系等热点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关键词:预习做笔记独立思考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笔者认为,能够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能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莫不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接下来,将要谈的,就是笔者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点真切的体会,算不上是什么好的经验,更谈不上是什么先进的教法。笔者认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我省著名作家巴金老先生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具体阐释如下:一、预习的习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会明显地感受到课文容量增大了,语文学习的任务加重了。一篇课文,如果仅靠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难以深入地感知和理解。笔者本学期刚好担任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对于本届新生,笔者的总体看法是:活跃有余,落实不足。在课堂上,发言相当积极,但回答问题总是抓不到关键,不靠谱。究其原因,根本还在于对教材的不熟悉。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人教版)共30课(其中精读课文15篇,包括文言文4篇),每篇课文涉及的生字词一般都在10个以上,而根据部颁计划,语文每周的正课只有3节。就目前学生的状况而言,一节课学学生字词,再把课文读一两遍,大致了解课文内容,也就差不多了。要想深入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根本不可能。就这样,3周时间也没上完一个单元,本人深感时间紧迫,进度太慢。看来,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是势在必行了,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再从长远目光来看,培养学生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要实现全民终身教育,就必须倡导自学这种学习方式。预习其实就是自学。通过自学,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逐步掌握自学这种学习方式,从而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呢?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和意义(如上文所述),打心底里愿意去开展这一项自学活动。其次,要教给学生预习一篇课文的基本方法和步骤:1、给每个自然段落标上序号,把课文读一至二遍,整体感知课文大意。2、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查阅工具、资料书,生字要注上音节,生词要注解含义。3、提出初读课文产生的疑难问题,以备上课时与老师、同学们交流探讨。第三,教师应注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及时反馈信息:预习得好的,给予表彰鼓励;存在问题的,深究原因,及时矫正。这样做,能保持学生对预习活动的热情。二、“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读,不仅要诉诸于口,更要诉诸于手、诉诸于脑。很多教育专家都非常认可“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的观点。如上文讲到的:在预习课文时,要动笔勾画生字词,要注音,要释义,要列举疑难。这里,笔者还想侧重讲讲在课堂上做听课笔记的问题。绝大部分学生都不是天才,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因此,重要的知识必须用笔记录下来,以备平时复习。据笔者观察,本届学生中,有一小部分是不做听课笔记的,未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大部分学生要做但又不会做。他们大多都是把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课本上的某一空白处了事,十分机械、僵化。这种听课笔记,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意义。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掌握一些做听课笔记的常用符号。如:划分段落用“‖”;划分层次用“|”;重点词句下加“·”;含义深刻的语句下加“~~~”……其次,教师一定要反复强调把记录做到课文中去,以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两个词语的意思或两个句子的含义混淆等)。再者,在训练的初期,在学生只顾听讲而尚未意识到应该做笔记时,教师应给予提示和具体的方法指导。最后,对于学生的听课笔记,教师可以安排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展评、交流活动。三、独立思考的习惯: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注意这里少了自主)的学习方式已深入到了广大教师们的骨髓里:一堂语文课是否符合课标要求,关键是看有没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课的质量高低,关键是看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开展的得是否热烈。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的公开课、示范课几乎全是学生们的小组讨论和才艺展示,教师既不讲也不写,完全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