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八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强国之路,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在科学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改革开放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关于改革,主要认识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的性质、内容和意义。关于开放,主要认识开放的必要性、内容和前景。关于社会主义改革(一)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主要观点: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对社会主义矛盾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毛泽东是第一人。A、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矛盾,矛盾运动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矛盾双方既相互适应又相互矛盾,是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而得到解决。C、我国社会主义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我国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所以,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通过各种办法和途径来解决,如人民内部在政治上可以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处理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发展科学文化,通过“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来处理地区间和行业间的关系等。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主要观点:A、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认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确提出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主要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合当时当地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生产关系的性质。(实践证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虽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但在某些领域不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非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但在某些领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B、社会主义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的只有革命才能解放生产力的观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即改革也能解放生产力。C、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各种矛盾的主要途径。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解决,根本上讲要通过改革去发展生产力,突破了过去长期以来通过阶级斗争的办法来解决社会矛盾的痼疾。在社会主义矛盾问题上,毛泽东更多的是从我们理解的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出发探讨问题,着眼于社会主义本身。邓小平则是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结果出发探讨问题,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着眼于中国实际问题的解决。(二)改革的性质和方向改革伊始,对此问题的认识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一、抛弃社会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注定是没有效率的,没有前途的,改革不仅要改掉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模式,更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否定。其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目的不是抛弃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优越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此观点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强调改革任务的艰巨和过程的发杂。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革命是对旧的经济制度进行根本变革,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原有的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进行全面深刻的变革,其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改革之所以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对原有的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是新的制度探索和创新。从广度上看,这场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各方面的体制。从深度上看,这场改革是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再调整,必然涉及方方面面,给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人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带来一些列深刻的变化。(四)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改革得失成败,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改革开放初期,姓“资”姓“社”的争论甚嚣尘上,邓小平的三个标准不是针对这场争论,而是给改革过程中的是非争论提供了一个判断标准,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事就做,不符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