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从军行 出塞学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王昌龄 从军行 出塞学案.doc

王昌龄从军行出塞学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唐诗八首学案:出塞、从军行[导读],一、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今属西安)人,出身寒门,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历任汜水尉、校书郎,天宝元年贬江宁,天宝七年又贬为龙标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起,他避。乱回乡,为刺史闾丘晓所忌杀。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号称“七绝圣手”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二、关于边塞诗派: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唐代边塞诗人在独特的题材范围中表现了"征人"强烈的理想、抱负和痛苦,展现了"征人"的崇高行为和精神力量,使边塞诗歌体现出一种悲壮的情感基调和美学魅力,形成唐代边塞诗歌最突出的美学特征:悲壮美.三、边塞诗的主要内容:(一)、驰骋疆场,杀敌报国。这类诗格调高昂、豪迈,振奋人心。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3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4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二)、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三)、战争的残酷,战斗的惨烈,为保卫边塞付出巨大的代价。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3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四)、边塞壮丽的风光。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五)、边塞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以此反衬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天山雪后海风寒,军中遍吹行路难。4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六)、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种情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非常强烈。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3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4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蹄处。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导学]一、填空:1、王昌龄是时期著名诗人之一,(流派)诗人,世称或。擅长七言绝句,号称。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相交融的深沉风格。、、、等,十分擅长描写边2、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二、解读诗歌: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①“秦月”、“汉关”: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②龙城飞将: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汉郡名。辖今河北省蓟县以东、辽宁大凌河上游以南地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营州,营州旧治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县)。这里说“龙城飞将”,是化用典故,指北方边地的名将。③阴山何髌鸷犹祝嘭ㄓ谀诿晒抛灾吻胄税擦胂嘟樱俏夜糯狈降奶烊黄琳稀?阅读赏析材料,回答问题:《出塞》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赏析】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而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回答。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