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附答案)2022届初中化学自然界的水真题.pdf
上传人:猫巷****婉慧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8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文末附答案)2022届初中化学自然界的水真题.pdf

(文末附答案)2022届初中化学自然界的水真题.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每日一练)(文末附答案)2022届初中化学自然界的水真题单选题1、下列有关水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水分子由氢、氧两种原子构成B.水变成蒸气时,水分子变大C.水受热时,水分子运动加快D.水电解时,水分子发生改变2、瑞德西韦(C27H35N6O8P)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下列有关瑞德西韦的说法正确的是A.瑞德西韦属于氧化物B.瑞德西韦由五种元素组成C.瑞德西韦相对分子质量为602gD.瑞德西韦中含有35个氢原子3、工业生产硫酸中的某一步反应用微观模型图表示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硫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变成+3价B.参加反应的反应物间分子个数比是1:11C.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4、理论上电解水得到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某同学用碳棒作电极进行电解水实验,得到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对产生此现象原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A.部分氧气溶于水B.部分氧气与碳棒反应C.部分氧气被碳棒吸附D.部分氧气与氢气反应重新生成了水5、科学家预言:“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这主要是A.地球上的水储量很少,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B.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而人类活动所需的水量又不断增加C.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升高导致水不断被蒸发D.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使大气中水蒸气不断减少6、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A.红磷B.冰水混合物C.食盐水D.液氧7、2019年8月《Science》杂志报道,科学家合成了一种环状碳分子C18,这种分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个环状碳分子C18中共含有18个()A.原子B.质子C.中子D.电子8、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种原子同时也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H2B.ClC.NaD.O多选题29、2011年3月22日世界水日主题是“城市用水:应对都市化挑战”。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B.利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杂质可以使水软化C.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D.使用无磷洗衣粉有利于防止水体富营养化10、某同学进行过滤的实验操作,发现得到的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有A.滤纸不够厚B.液面低于滤纸边缘C.滤纸破损D.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11、下列关于电解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解水实验中,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B.电解水能产生氧气,是因为水中溶解有一定量的氧气C.电解水制取氢气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应寻找更好的方法使水分解出氢气D.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上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12、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B.水是一种有限的宝贵资源,必须保护水资源C.人类需要的淡水可通过海水蒸馏来补充D.雨水是天然蒸馏水,所以是纯净物13、氢气与氧气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实验室中都可用排水法收集B.在实验室中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都可用作燃料D.通常状况下都是无色、无味气体32022届初中化学自然界的水_026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A是正确的;B、水变成蒸气时,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分子本身没有变化,B是错误的;C、水受热时,水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C是正确的;D、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水分子发生了变化,D是正确的。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分子、原子的知识,会从微观上认识水的构成,水的运动变化。2、答案:B解析:A、瑞德西韦是由碳、氢、氮、氧、磷五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说法错误。B、瑞德西韦是由C、H、N、O、P五种元素组成的,说法正确。C、瑞德西韦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7×12+35×1+6×14+8×16+31=602,单位是“1”,不是“g”,说法错误。D、瑞德西韦是由瑞德西韦分子构成的,1个瑞德西韦分子含35个氢原子,说法错误。故选:B。3、答案:D解析:A、反应前含硫分子是SO2,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反应后含硫分子是SO3,硫元素的化合价是+6,故A项说法4错误;B、由转化图示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或1:2,故B项说法错误;C、由图示可知,反应前有4个分子,反应后有3个分子,可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发生改变,故C项说法错误;D、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