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综合检测卷(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二册.doc
上传人:雨巷****莺莺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综合检测卷(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二册.doc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综合检测卷(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二册.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章综合检测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全球人口主要分布在70°N至50°S之间的地区。下图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读图,完成第1~2题。1.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A.10°S~20°SB.20°N~30°NC.30°N~40°ND.40°N~50°N2.40°S~50°S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A.气候酷寒B.山地多,平原少C.陆地面积小D.干旱区面积大【答案】1.B2.C【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20°N~30°N占全球人口比重为23.2%,是最大值。第2题,根据全球海陆分布可知,在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洋占主体,40°S~50°S范围内陆地面积狭小,故人口稀少。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人口重心为地区人口分布的综合统计与表示方法之一,人口集中指数反映的是人口分布在地域上的集中状况。读表,完成第3~4题。表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重心年份1990年2000年2010年2013年经度125.01°E124.98°E124.97°E124.95°E纬度42.93°N42.86°N42.84°N42.83°N表2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年份1990年2000年2010年2013年指数0.32360.32500.32940.33143.东北地区()A.人口重心移动趋势由西北向东南B.人口分布的趋势是越来越分散C.人口分布越来越向不均衡态势发展D.人口分布趋于均衡4.下列地区中,人口稠密且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①三江平原—气候②松嫩平原—土地③鞍山—石油④大连—交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3.C4.D【解析】第3题,根据经纬度判断人口重心移动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A项错误;由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越来越高推断,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越来越集中,B项错误;人口集中指数越来越大,人口分布重心趋向西南,据此可推断东北地区人口稀疏区和人口稠密区的差异逐渐增大,人口分布向不均衡态势发展,C项正确,D项错误。第4题,三江平原气候寒冷,生存条件恶劣,人口分布并不密集,①错误;松嫩平原土地面积辽阔,土壤肥沃,商品农业发达,吸引了人口集聚,②正确;鞍山利用丰富的铁矿资源发展了钢铁工业,吸引大量人口集聚,③错误;大连临海,交通便利,是东北地区的海上交通枢纽,吸引了大量人口集聚,④正确。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人口密度能从数量上反映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读“2018年不同区域(地域)的面积与常住人口表”,完成第5~6题。区域(地域)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重庆市中国面积/平方千米23396431751823709600000常住人口/万人64.95113.39118.6978.623081.091395005.在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四区中,最稠密的区域(地域)是()A.渝中区B.沙坪坝区C.九龙坡区D.北碚区6.对人口分布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A.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B.开发时间长短C.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D.人口素质高低【答案】5.A6.C【解析】第5题,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人口密度能从数量上反映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经计算可得,渝中区为2.82万人/平方千米,沙坪坝区约为0.29万人/平方千米,九龙坡区约为0.28万人/平方千米,北碚区约为0.10万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最大的为渝中区。第6题,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其主要制约因素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社会,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现代,其主导因素却是社会经济条件,即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2019年铁路春运大数据显示,“反向春运”成为新热潮。“反向春运”指部分年轻人不回家乡过年,而是父母到子女工作的城市过年产生的“春运”现象(如下图)。据此,回答第7~8题。7.“反向春运”形成的原因主要有()①社会经济发展,观念改变②老年人收入不断提高③年轻人在大城市居有定所④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8.“反向春运”给子女工作城市带来的影响是()A.环境负担加重B.加剧节假日用工荒C.房租价格上涨D.拉动春节旅游消费【答案】7.A8.D【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反向春运”是在过年期间年轻人不选择回乡探亲,而是将父母和子女接到城里过年。在城里工作的年轻人,会受到城市文化和新思想的影响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