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怎样写好记叙文中的人和事想把一个人物写好,方法有很多。但是如果挖空心思去琢磨“方法”,例如说先写脸,还是写脚,还是手,这都不重要,并且这样又不一定能写好。鲁迅写人物不是先设计好了“方法”才去写作的,他首先是“要写”,有一种我想写的冲动,想骂人,想一吐为快,然后才是“会写”,你们听谁说过有骂人培训学校,都是有感而发,心中有怒火,并且有的还能骂出花来骂出文采,于是乎鲁迅的匕首般的杂文应运而生,所以说要带着情感去写,带着感情去骂,鲁迅说“吟罢低眉无写处”,不想写就不写,想写就写他个“飞流直下三千尺,真情挥洒笔生花”鲁迅是非常看重那个“写”啊。如果我们对于笔下的东西没有“要写”的心情,那种种“方法”恐怕都无用武之地,最后恐怕采用的方法都是“挤牙膏”一样生硬并且憋的是相当难受,关键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事情太少,感悟的也少,抒发什么写什么。杜甫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迫切地要写一写“石壕吏”,于是拿起笔来就写道:“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司马迁想写廉颇,于是就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开篇便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没有用什么玄幻的开头,很平实吧。但是你说他们没有“方法”哪?当然里面是有的,我们看他们写的东西很流畅自然,如同我们走路撇开两腿piapia就走吧和吃饭biabia就吃吧,似乎是不用动脑的自然动作,但其中自有大方法在,用最基本的方法,先抑后扬,悬念,解开,悬念,再解开,我们看小李飞刀有方法么,嗖或唰一刀致命,即使有方法也是“炉火纯青”的方法。西方人看中国人使用筷子,觉得神奇高超,仔细研究其使用方法,编成《中国魔棍之操作基本原理及实用技巧》出版。外国人喜欢中国菜,说我们的菜顶呱呱,大大的好,并且来中国学艺,但方法学的很熟,但一作完全不是那个味,这就需要实践,于是就来问中国的厨师,我给你钱,你把秘诀穿给我,此厨师说:“我亦无他,唯火候也”“那火候是什么”古代有个很崇尚“与国际接轨”的青年学者,跑到赵国首都去学习走路,由于太注意“方法”,把腿学残了,后来就改行卖拐了。心中有东西要写,才能避免没话找话,无病呻吟,“要写”好比一盏明灯,把你所写的那间屋子照得亮堂堂的,下边具体“怎么写”,就不难纲举目张了。现在的人写文章,经常不是自己“要写”,而是别人“要”自己“写”须记住作文与考试无关。不要把作文当作考试项目来对待,不要考试时才写,不要老师要求时才写。作文的功夫全在于平时的随意训练。例如老师命题的作文,上级布置的任务,请太太审查的检讨……因为心中不大爱写,就往往在“方法”上开动脑筋,想一些花样,如后来的汉赋就像现在梯形台上的骷髅模特,徒有形式没有充实的内容和情感,结果很容易导致文风恶化,“良心大大的坏啦”。所以说写作要爱字当头。鲁迅大爱无痕,写出来的文章堂堂正正,骂起人来痛痛快快,作文的秘诀之一就是“爱”字之功,“爱”就是爱生命,爱生命是写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这可能是任何书上都没有讲过的。几乎所有的文章大师,莫不如此。那么文章即生命。好文章的标准,似乎莫衷一是,但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有生命。大家公认的好文章,必然是活生生的。同时也要要忽视技巧。一定要改变单独追求技巧的心态。很多人写不出好文章,就觉得自己的技巧有问题,其实现在写文章的技巧已经铺天盖地了,社会上某些怪招迭出的作文辅导班,更是在歪门邪道上发挥了推波助澜的效用。20分钟30分钟就写出一篇妙笔生花的奇文,这样的“快餐学生”长大后真正有成就有德行的,笔者既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现在的猪肉为什么不香了,都是饲料催的。所以说大家真正缺乏的是爱。有爱心的语文老师,不用怎么教,他的学生也能写出好文章来。反正我挺有爱心的大家说呢,还行,在做都很有爱心,张校长就是教语文的并且甚好我分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大爱无痕。说点题外话,但声明可不是阿谀奉承。看什么都感觉有意思。爱心往往表现为细心的观察。写作好的人,他会饶有兴趣地注意生活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从万事万物中看出情趣。把世界看活。要练习到看什么东西都是活的。比如看一面墙,似乎什么都没有,但是看一会儿,能够看出一幅生动的图画来。这样的训练,绝对能提高你的写作能力。同时要与人为善。要充满善意地去写作,心里想着写文章也是促进文明发展和友好交流的一种方式,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当你心里生气、怨恨的时候,不要写作,那会把不好的情绪带给读者。所以说爱不但可以使我们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融化一切。其实古往今来的好文章,多是平铺直叙的。《张衡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很平实吧?“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很朴素吧?“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段祺瑞政府使卫兵用步枪大刀,在国务院门前包围虐杀徒手请愿,意在援助外交之青年男女,至数百人之多。”鲁迅的《无花的蔷薇之二》有啥说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