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学”上做文章魏万兴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语文教学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深抓教学基本环节,提高课堂质量方面的成效显著。抓备课教案、抓课堂质量、抓作业作文批改……事必细致入微,强调了“教”的数量与质量,的确使语文教学上了一个新台阶:各种语文教学法应运而生,各种作文法特别是快速作文走红大江南北。然而教学过程毕竟是“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过程。《礼记·学记》云:“教学相长也。”也就是说,教与学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因此,光在“教”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上做点文章。那么,怎样在“学”上做文章呢?一是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语文”为“我要学语文”。初中阶段正是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大好时机,汉语言环境正促使他们学好语文,各种信息交流刺激着学好语文的神经。为此,老师要以一个文学家的艺术气质来感染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敏锐的观察力、绸密的思维判断能力,风趣幽默的语言、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由于初中语文尚处于字词教学与篇章教学的过渡阶段,教学上宜由浅入深。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好学”并在“浅学”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语文兴趣,变学习语文中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授之以“法”,形成“以学为主”的气候。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教师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课前预习法、课堂设疑法、课后自问法。课前预习法指上新课前先行预习,诸如文学常识、生字生词、学习重点难点等,把握文章脉络,使其提前预知“学什么”。课堂设疑法指在课堂学习时不断设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力求当堂解疑(自解与老师解结合),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后自问法就是让学生学完某课或某阶段后自问“学到了什么”,一般可用制作“课时知识卡片”和“单元知识卡片”的形式来完成。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三法”,便会投入“学”中,自然就形成了“以学为主”的气候。三是培养优秀的语文科代表,保证“学”的质量。要在“学”上做文章,选好一个优秀的语文科代表是很必要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考核后,要选好一位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学生作为语文科代表,教给其工作方法与步骤,放手以优异的成绩成为语文自学的火车头,以耐心热忱的辅导赢得全班同学的信赖与爱戴,以严格的学习纪律赢得同学的敬畏。科代表选定后,可以让班上其他科代表协助进行全班常规检查:日记是否认真,预习是否周到,同步练习“同步”否,家庭作业是否完成,知识卡片是否有疏漏,课外作文完成得怎样。在科代表的检查监督下,加强了“学”的常规管理,从而保证了“学”的质量。四是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教育家魏书生曾尝试让学生自评作文获得了成功。那么,我们语文教学中也可尝试着把这一经验延伸至作业(包括作文)的大面积批改:在老师示范改、抽改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自改与互改互评,甚至引导其互相发问互考。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评判优劣的标准,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互评互问互考中查缺补漏,取长补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成功的教学除了源于“学”外,自然离不开“教”,但就发挥学习主体作用而言,在“学”上做文章的确值得我们语文老师一试。(本文荣获第二届全国语文教师精短论文大赛一等奖、全国中小学教师“红烛杯”论文竞赛中学组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