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部分内容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能量代谢等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本章后面内容的学习。本节课安排2课时,这里只设计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食物链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2)通过模型的构建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3)通过定量分析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并学会应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定量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2)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进而得出科学结论。(3)通过小组讨论与导学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合作能力以及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生态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三、重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解决方法:教师通过课件进行动态分步演示,加深学生对能量流动过程的理解;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形成共识,并自主构建能量流动过程的模型,进一步将知识内化。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解决方法: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利用定量分析得到的数据来进一步修正前面构建的模型,得到符合实践的正确结论。四、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突破方法:教师通过课件,运用学生较为熟悉的生物形成相应的食物链,联系生活实际尝试让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对某营养级能量流动的共识;利用模型(各营养级、呼吸作用、分解者、箭头等)让学生根据讨论形成的共识构建能量流动过程。五、教学方法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能量的输入与输出,让学生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进而得出科学结论。六、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学生使用的导学案。(2)教师制作好课堂使用的多媒体课件。(3)教师准备好课堂使用的模型。(4)学生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相关知识。教学意图: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2.情境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师:第一幅图展示的是我国西南五省发生大面积干旱的情况,第二幅图展示的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地震的情况。干旱、地震这些自然灾难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伤害,但是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知识在灾害降临的时候增强自救能力,减少损失。比如,现在我们大家在自然灾难中被困在一个小山村中,食物只剩下一些玉米和几只饲养的鸡,面对这种情况,你将做何选择才能使自己生存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A.先吃鸡,再吃玉米B.先吃玉米,同时用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学生观看PPT展示的图片,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齐声回答:B。教学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以及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师:毫无疑问,人获得的能量越多,生存的时间会越长。哪个策略更合理呢?通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解决这个问题。3.探究活动一:能量流动的过程师:请同学们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把这两个策略中所蕴含的食物关系表示出来。生:A:鸡→人←玉米B:玉米→鸡→人师:我们就以食物链为线索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这两组策略中食物链较长的是:玉米→鸡→人。玉米、鸡和人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分别是什么?生:玉米—生产者;鸡—初级消费者;人—次级消费者。师:首先我们来研究生产者的输入和输出。大家可以展开联想,在你面前有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对于青草而言:(1)它的能量来源于什么?(2)这些能量如何输入到玉米体内?(3)这些能量的去向有哪些?(4)最终去向是哪里?请大家思考上述问题并将答案写在学案上。学生思考并在学案上完成答案,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并进行讲解(如图1所示):教学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师:我们继续联想,在这片绿油油的草地上有一群野兔,野兔正津津有味地啃着青草。问题思考:(1)野兔获取能量的来源是什么?(2)野兔体内能量的去向有哪些?学生思考、讨论后,小组代表利用投影仪将答案展示给大家,并进行讲解(如图2所示):教师在辅助学生完成上述问题的探究之后,总结流向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的去向都大体相同:A.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枯枝败叶或者遗体被分解者分解;C.进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初步构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材料(如图3所示)具有磁性,可以粘贴在白板上,也可以随意移动,各材料数量足够,大小不一。学生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合作完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的初步构建。在学生完成模型的构建之后,教师让小组代表到讲台上来展示他们的结果。学生将构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