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西厢记》是一部著名的元杂剧。西厢记》的故事,取材于唐人传奇小说。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面的―折。关于元杂剧的一般知识。元杂剧指元代盛行的北曲杂剧。其剧本,从结构上说,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西厢记》则大大突破了,一共五本二十一折,是元杂剧中规模最大的。元杂剧每一折用一套曲子,这些曲子都属于同一宫调,在第一支曲子上标出宫调的名字。元杂剧在每本四折外,一般还加有“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用在折与析之间,用以衔接剧情,相当于过场戏。元杂剧剧本,从内容上说,主要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有严格的格律,是元杂剧的主体。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元杂剧以唱为主,说白是宾,所以称为宾白。宾白包括独白、对白、带白、插白、旁白、分白等样式。独白,是一个人独自说白;对白,?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对话;带白,是唱曲的过程中偶尔插入的几句说白;插白,是主唱的角色在唱曲时,另一角色插入的几句说白;旁白,是剧中人物对话时,要表明自己的心事,而又不能让对方知道所采用的方式。现代戏曲也称之为“打背弓”。分白,是二人各自道白,而所说的内容又是彼此有关系的。故事情节主要靠宾白交代出来。科范,是元杂剧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下面再谈《西厢记》故事的渊源和发展。这个故事,最早出自中唐诗人元稹所作的传奇《莺莺传》是一种文言短篇小说。在,这篇传奇中,张生是个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另娶高门的轻薄书生,莺莺则是个饮恨吞声的悲剧形象。但作者却回护张生,借张生之口说莺莺是“尤物”,“妖孽”,而张生“始乱之,终弃之”的卑污行为却被美化为“善补过。”这种“女人祸水”的观点,反映了《莺莺传》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暴露了封建士大夫的传统偏见。宋代以崔、张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有《调笑转踏》和《商调蝶恋花》这些作品,内。容都未超出《莺莺传》的范围,但观点却有变化。没有重弹“女人祸水”和“善补过”的滥调,明确表示了对莺莺的同情和对张生的不满。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产生于金代章,宗时期。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但它不是一般的改编,而是《名副其实的再创作。作者基于“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思想,改变了张生的形象和莺莺的悲剧命运。崔、张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双双出奔,并获得了美满团圆的结局。元朝统一中国后,南北各自流行的唱本和剧本自然地、迅速地汇拢起来,出现了一个戏曲大会师的空前盛况。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在继承和吸收了前人的成就的基础上,创作出杂剧杰作《西厢记》。王实甫的《西厢记》不仅在形式上由叙事体的讲唱文学变成了代言体的杂剧,而且,在思想深度方面,也作了进一步的开掘。热情歌颂了崔、张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赞美了他们“不恋豪杰,不羡骄奢,自愿的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爱情追求,并第一次响亮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在艺术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下面再谈《长亭送别》在《西厢记》整个剧本中的位置。《西厢记》一共五本。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爱情的开始。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写崔、张爱情逐渐成熟。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写莺莺、张生,红娘内部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写崔、张和红娘和老夫人的第二次正面冲突,全剧的高潮。是莺莺终于冲开了心灵深处的封建礼教的堤坝,迈出了与张生结合的决定性一步。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写矛盾的最终解决。《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在第四本的第一折是“酬简”,第二折是“拷红”,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束缚之间的矛盾,大胆地与张生私下里结成夫妻。这些使老夫人十分震怒,便把红娘叫来拷问(即有名的“拷红”片断)。红娘说出真情,并抓住老夫人理亏的要害,她非但不领罪,反而条分缕析地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处置不当。老夫人无可奈何,只得承认既成事实。但老夫人并不就此善罢甘休,找出一个借口,“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所以又强令张生立即进京赶考,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崔、张的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这折《长亭送别》所表现的,就是在同老夫人的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后的这又一次挫折。这一折的戏剧冲突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而这一矛盾是通过莺莺送别张生时依恋悲伤的心情表现出来的。莺莺与张生历经磨难,刚刚如愿以偿,又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被逼着“昨夜成亲,今日别离”。莺莺虽反对张生进京赶考,但在老夫人的压力下,却又无力留住张生,因此内心十分痛苦。另外,她既怕张生不得功名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