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孩子的成长.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参与孩子的成长.doc

参与孩子的成长.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参与孩子的成长》:别让背古诗毁了孩子的诗意2013-05-1609:41:54归档在我的博文|浏览10327次|评论17条让孩子绽开自己的心灵那是2004年的夏天。我们全家从纽黑文移居波士顿。我搭乘搬家公司的大卡车,五岁的女儿则和妈妈一起乘火车和我到新居会合。大家安然到达后,妻子兴冲冲地告诉我在列车上发生的事情。当时列车正驶过海边一片广阔的平野,铁路两侧随风摇曳的树在车窗外飞逝而过,仿佛是一行绿色的舞女。女儿惊喜地用小手指着窗外叫起来:“妈咪,那真是美丽,就象电影一样。那是一种破碎般的美丽!”(Mammy,theyaresobeautiful,justlikemovie.Anditisabrokenkindofbeauty.)当时周围素不相识的旅客听到她的话,一脸吃惊的表情。有的还转过身来,赞许地把她好好打量。应该说,她的语言非常简单,而且不太规则。但是,“破碎般的美丽”一句,实在是点睛般地描绘了透过飞驰的车窗奔涌进来的景色。她的语言是和这景色直接撞击而产生的,其本身的幼稚和不规则也正好反映了她诗一般的原创。乃至妻子在对我这位不在场的父亲复述时,也让我身临其境、刻骨铭心。这一幕,体现了我们的教育哲学:让孩子的心灵自然绽开。任何家长的雕琢,都可能是对这真率的童心的摧残。什么是家长的雕琢呢?我不妨假设性地描述一个大家绝不感到陌生的景象:一个“教育妈妈”带着宝贝女儿乘坐同样了列车,列车穿过同样的平野。这位“教育妈妈”丝毫不忘自己的本职,手指窗外叫着女儿:“宝宝快看,外面多漂亮呀。你还记得咱们刚刚学的诗吗?”聪明的女儿马上朗声背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啊,宝宝真聪明!”妈妈骄傲地鼓起掌来….应该说,在家教良好的家庭中,这后一景象是相当常见的。这样的教育,比起完全没有教育来当然要好得多。应该说,那位母亲很有修养,很聪明,循循善诱,希望通过窗外的景色帮助孩子理解经典。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教育方法本身却不自觉地扼杀了孩子天生的潜能。孩子除了背诵了一段一千多年来世世代代都在背诵的古诗外,没有显示出任何创造力。相反,大人无意中用古诗捆住了她想象的翅膀。孩子不是触景生情、自由思想,而是按照大人镶嵌于其心中的框架来感受。如果大家都这样培养孩子,孩子长大后也就千篇一律,难以特立独行。有时看中国的孩子表演节目,他们似乎很懂得大人眼中的“可爱”是怎么回事,而且非常熟练、本能地按照大人的期望来表现出“可爱”的样子,似乎是把自己的性格按照大人设计好的模子填进去的。那一张张稚嫩的脸上,经常露出一丝早熟甚至世故。童心反而丧失了。这当然是教育的结果。我一直坚持,让孩子背古诗就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教育方法。请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背古诗的孩子都不行。相反,很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在各方面都优于他人。但他们之所以优秀,完全是出于不同的原因。道理很简单,除了智力上的因素外,背古诗需要大人监督。能背许多古诗的孩子,一般和大人的互动比较多,从父母乃至亲友那里得到的关注也比较多。这样,他们的感情发育比较充分,心理自信,学什么也就都会比较快。但是,在家长和孩子充分交流、并对其教育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背古诗恐怕就不如其他教育方法有效了。换句话说,只要家长充满爱意地和孩子消磨时间,孩子就可以获得许多感情的满足。如果孩子发现自己没有别的办法和父母泡在一起的话,她就宁愿给父母背古诗、以成为家里的小中心。不过,如果她有别的选择,她宁愿和父母一起作游戏、谈天说地、甚至作家务事。这些活动,可能都是比背古诗更好的教育手段。开篇提到的蒙台梭利(1870-1952),在儿童教育上的信誉恐怕是很难有人与之匹敌的。她是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生,年轻时致力于教育那些智障、不幸福、甚至被认为是“不可教”的儿童。1896年,她在“教育议会”上就训练智障儿童进行的讲演,让在场的意大利教育部长心服口服,马上任命她主持一个智障教育中心。结果,在不久举行的国家读写考试中,她的几名八岁的智障学生不仅通过了考试,而且分数高于考生平均成绩。这一成就被称为“第一个蒙台梭利奇迹”。蒙台梭利的回答是:既然智障的孩子都能如此,她的方法在正常的孩子身上就更有效。于是她很快开办起自己的学校来。蒙台梭利教育法和蒙台梭利学校很快就遍及全球。如今不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就是在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蒙台梭利学校也都发展成卓有声誉的教育机构。下面是蒙台梭利的一段经典论述:“教育并不是由老师来完成,而是自然过程在人身上的发展。教育并不是通过聆听词语而获得,而是孩子通过对环境的反应而形成的经验。老师的职责不是说教,而是为孩子在特别的环境中准备和安排一系列从事文化活动的主题…[这样]所造就的不是一个学校,也不是一套教育方法,而是人本身:一个通过他的自由发展来显示其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