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苦作舟,云程有路志为梯——记吴镇烽先生.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学海无涯苦作舟,云程有路志为梯——记吴镇烽先生.doc

学海无涯苦作舟,云程有路志为梯——记吴镇烽先生.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海无涯苦作舟,云程有路志为梯——记吴镇烽先生吴镇烽先生是陕西大荔人。退休前系陕西考古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物学术委员会委员,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陕西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钱币学会理事,陕西钱币学会副会长,汉唐收藏网常务顾问,汉唐收藏网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青铜器鉴定专家。他撰论文三次获得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6年获得省级职工自学成才一等奖,1997年获得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自学之路大荔是黄河、渭河、洛河汇流之地,素有“三秦通衢”和“三辅重镇”的美誉。这里历史悠久,文物遗产丰富,有大荔猿人遗址、沙苑文化遗址、魏长城遗址和丰图义仓、岱祠岑楼、八鱼清代望族石墓群等文化古迹20余处。1940年先生出生在渭河之北的关中东部平原上,他从小就聆听着黄河的滚滚涛声,并传承着父辈“耕读传家”的祖训。高中毕业时,先生因为身体原因来西安看病,病愈之后就再没有回学校,而是通过当时的“招工”留到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参加工作,担任见习员,做田野考古发掘、绘图、照相和文物修复等技术工作。“天道酬勤”是对先生最好的评价。吴先生虽然没有接受过本科阶段的系统教育,但天生好学的他,并没有放弃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1958年9月,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考古研究所在西北大学历史系成立,武伯纶先生任所长,王家广先生任副所长,由王先生主持考古所工作。1960年至1961年,王家广先生为培训考古所的业务干部,经常请国内著名的学者来陕讲课,其中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的贾兰坡、唐兰、斯维至、冯汉骥和杨宽等先生对他影响最大。吴先生以贾兰坡先生为学习榜样。贾先生为古人类学大家,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从一名考古队的伙夫逐步晋升为练习生、技师、副研究员、研究员,并成为著名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专家。吴先生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学贾先生的事迹,而是学习贾先生通过科学的考古田野理论,预测考古新发现的能力。当年,贾先生除了应邀来陕讲课之外,还肩负着寻找猿人化石的重任,那时贾先生已经准确的预测到在秦岭北麓存在猿人化石的可能性,但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并没有发现准确的发现点。1964年,中国科学院通过科学的发掘,也验证了杨钟健贾兰坡等先生的预测。吴先生以青铜器研究为终生学习奋斗之路。先生对唐兰先生讲授的青铜器、古文字特别用心,在唐先生讲课的两个星期里,除了日常的上课学习外,每到夜间更是到唐先生的住处去请教学习。唐先生给他讲理论、讲方法,并告诉他“学习青铜器,学习古文字,就是要多认字。多去认识别人认的字,一个字一个字的认,认的越多就会逐渐地积累,积累的文字越多,就会逐步了解每一个人的认字规律,这样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认字规律”。同时,先生还向别的古文字专家学习,1975年,陕西在北京举办的青铜器展览,他利用展览有限的空余时间,向张政烺先生请教。张先生借助青铜器展览中的青铜器给他一个字一个字的讲解,告诉古文字的构成形式,分析每一个字的形符与声符,逐步去认识学习古文字。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先生逐渐掌握了考古、历史、古文献以及古文字等方面的专业与理论知识,并踏踏实实地从事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在实践中干出成绩,写出了著作,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他也由辅助性工作转入考古研究工作,被评为助理研究员,主持发掘了周原岐邑遗址、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地、秦都雍城、凤翔南指挥秦公大墓等遗迹,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学术研究青铜器的研究鉴赏涉及各个学科,先生将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与青铜器研究鉴定结合起来,即全面地梳理陕西地区青铜器发展的序列,又根据本地区青铜器的特点,去研究周秦青铜器所反映的礼制文化;他即考释陕西地区出土青铜器的铭文,又放眼全国其他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的研究,做到考古研究与文物鉴赏同步。文献阅读与考古研究相结合。先生常年的工作在考古第一线,他白天主持田野发掘事物,晚上就大量阅读史地文献资料,并把自己多年阅读的心得与考古调查发掘结合起来进行整理研究。从工作以来,他在商周秦汉考古、中国古代青铜器和方志学的研究中,颇有建树,著作等身。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考古简报和学术论文60余篇,计50多万字。出版有《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陕西金文汇编》《中国青铜器》《金文人名汇编》《中国青铜器全集》《文物鉴定指南》《考古文选》《文物定级图例》《商周金文资料通鉴》《陕西地理沿革》《陕西省志·行政建制志》等13部专著,共600多万字。先生出版的《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引起了考古界的极大关注,也为他带来了极大的美誉。“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向来为大家所瞩目,现将解放后分散出土的青铜器,加以编辑出版,是我国考古文物资料整理的一件大事。尤其是本书所收录青铜器,除有铭文或造型、纹饰较好者以外,还兼顾到器物出土的组合关系,保持了资料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