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教材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传达了刘禹锡在经历了二十三年的贬谪后,仍然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通过此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当遇到逆境时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也与第五单元主题相契合。《新课标》要求在古诗教学初中阶段要达到让学生“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从语言着手,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让学生触摸古诗中的情感基调。古诗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不能串讲肢解。我利用诵读、联象等手段,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积累诗中的名句,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掌握诗人情感变化。3.理解刘禹锡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掌握诗人情感变化。2.理解刘禹锡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二、说教法:在古诗教学中,我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这节课我运用下面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读,在古诗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学生们神采飞扬、声情并茂的朗读,也就无法品味古诗文的美。读要细,细细品读,读出品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再现人物和意蕴,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这首诗让学生通过读字词、读形象、读感情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想象入境法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诗歌借景抒情部分,让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的意境之中。我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象刘禹锡此时的心境,把自己幻化为诗人,揣摩诗人的所想、所感,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联系扩充法教材定位从题材走向素材。“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学的例子,是课程创设和开发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资源,联系学过的古诗,举出几首诗来说说当他们的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都要为自己的遭遇鸣不平,以此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在“解题入诗”环节,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白居易的诗来进入这首诗的介绍。作业布置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刘禹锡的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继续了解酬答诗让学生联系扩展欣赏他的另一首酬答白居易的诗《酬乐天咏老见示》。在学生谈感受的环节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来谈体会。通过交流培学生搜集、整理、筛选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样就能跳出教材用教材,注重了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和生成,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关注学生对教材的多元反应,体现开放,注重生成,关注文化。三、说学法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活动过程。八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学习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法上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感受、大胆想象、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1.再现形象法。好诗一般都有鲜明生动的形象。经常在头脑中再现诗的意境和画面,背诵时就会流畅自如。在多次朗读之后,让学生想像诗人的形象,把学生的意境带到比较远的时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插图的再现,缩短时空距离,穿越时空,沟通情感,让学生逐步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想象能力。2.朗读感悟法。我采取齐读、独自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朗读这首诗时,首先确定感情基调,再看看哪些是表达这种感情的关键字,重音就可以落在这些关键字上,然后个性化诵读。3.资料整理法。古诗题材广泛,影响深远,年代久远。学生要学这首古诗,首先要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刘禹锡的生平、诗的创作背景等等。在这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资料的搜集、整理、综合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发热情。这节课我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让学生举出学过的关于仕途不顺,抒发怀才不遇感慨的诗句来调动学生以往情感资源,为学习本课做好情感上的准备。2.让学生从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