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愿景的现实诉求及其建构.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课堂愿景的现实诉求及其建构.doc

课堂愿景的现实诉求及其建构.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29卷第1期2011年2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29No.1Feb.2011收稿日期:2010-11-24作者简介:纪德奎(1971—),男,副教授。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G280);天津师范大学引进人才基金项目(5RW071)课堂愿景的现实诉求及其建构纪德奎,张永健(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天津300387)摘要:课堂愿景是师生个人愿景的整合与升华,它是课堂精神的核心,为师生持续地提供学习与成长的动力和能量。虽然在现实课堂中,人们往往忽略了愿景的力量,但愿景对于课堂改革和提高课堂质量却能产生强大的综效: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由“适应型”转向“创造型”;学习效率由外驱“耗值”变为内趋“增值”;核心价值观由“多元”走向“和谐”。在基于长效取向、服务取向和发展取向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步骤和认同方法,课堂愿景在实践中会逐步达成。关键词:课堂愿景;课堂教学;现实诉求;建构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11)01-0102-04课堂愿景是师生个人愿景的整合与升华,对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但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常常用划一目标代替共同愿景,注重学生的短期学习成绩,忽视其长期发展,将一个丰富多彩、无限生成的教学过程演化成为一个程序化或公式化的活动。学生只能将个人愿景隐藏在内心深处,经过长时间的影响之后,学生和自己原有的愿景趋于相悖,个人愿景与课堂愿景逐渐分离,导致课堂愿景出现偏颇甚至缺失。有些学生经常抱怨课堂中的课程跟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因为这些与他们所向往的愿景联系不大甚至相反,进而出现学生厌学、弃学等现象,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可见,课堂愿景所能驱动的力量是其他东西无法取代的,而这份力量正是当前课堂改革所迫切需要的。本文拟对课堂愿景的内涵、现实诉求及建构做一阐述。一、课堂愿景的内涵与特点(一)课堂愿景的内涵愿景是人们所持有的意象和景象。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渴望实现的愿望;二是要建立具体生动、可以看见的景象。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愿景。课堂愿景是课堂中个人愿景互动成长而形成的师生普遍接受和认同的共有的愿景。它是一个课堂中师生发自内心的共同目标,是蕴藏在师生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如果个人心中分别持有相同的愿景,但彼此却不曾真诚地分享过对方的愿景,这并不算共同愿景。当人们真正共有愿景时,这个共同的愿望会紧紧将他们结合起来。个人愿景的力量源自个人对愿景的深度关切,而共同愿景的力量是源自共同的关切[1]。因此,课堂愿景不是教师、学生个人愿景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尊重、分享个人愿景的前提下,个人愿景与团体愿景相整合的结果。课堂愿景不同于课堂目标,但其源于和高于课堂目标。课堂目标往往追求统一和确定性,常常将目标预设为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需求和实际,使学生只关注自己的竞争位置,漠视知识意义构成,将学习视为工具,将学习体验视为获得某种外在结果的手段,导致学习动机与学习任务本身的游离。课堂愿景内隐多层次的目标与愿望,具有自由和选择性,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是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还是有余力朝着某方向提高和深化。它注重目标在教学情境中相互作用而生成,第1期纪德奎,张永健:课堂愿景的现实诉求及其建构而不是强加的。它可以消解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二元对立,很容易将学习体验转化为内在激励的源泉,让学生把自身的努力看作是消除无知的过程,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从这一角度而言,课堂愿景是课堂的灵魂,它能提供具有创造性的学习动力,引导师生从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出发,生成优质的课堂文化,追求富有创造力和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二)课堂愿景的特点课堂愿景的涵义彰显其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清晰性,课堂愿景应当是清晰的,任何成功的愿景由最初的构想到显示,都是清晰可辨的,模糊的思想产生不了真实的事实;二是持久性,课堂愿景应当是持久的,任何一个愿景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应该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渐沉淀的过程,因此愿景必须是持久的,是不因短期变化而改变的[2]111;三是独特性,课堂愿景应该是独特的,不同学年段、不同科目的课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目标,因此,每一个课堂都应建立起适合自己本身情况的愿景;四是共享性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