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变色龙》教学设计《变色龙》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变色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变色龙》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有许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而变色龙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2.请学生介绍一段课前准备的变色龙的资料,其他同学观察变色龙的图片。二、检查课前预习成果。1.四人小组检查预习成果。(1)组长指名读字词,其他组员听后评价。(2)交流查到的生词的意思。指手画脚凶相毕露窥探绘声绘色迅雷不及掩耳名副其实(3)分节朗读课文,互相提醒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导写生字,重点指导:腹、判、距、蕉。三、了解课文大意,练习分段。1.默读课文,说说哪一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深。2.共同解决文后第3题:按照下面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四、比较体会变色龙外形的写法。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两处写变色龙外形特点的句子。2.比较这两处,讨论:为什么要分两次来写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写法有什么不同呢?3.学生自读探究:第9自然段是怎样来细致描写变色龙外形的?交流自己发现的写法。五、布置课后任务。运用学到的方法,写一种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特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练习“绘声绘色”地介绍变色龙眼睛的特点。2.学会用“绘声绘色”和“名副其实”造句。3.默读第12自然段,了解变色龙捕食的特点;观看青蛙捕食的视频,仿写一段话。4.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教学重点:学会用“绘声绘色”和“名副其实”造句。教学难点:观看青蛙捕食的视频,仿写一段话。教学过程:一、了解第10自然段的作用。1.大家知道第10自然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吗?指名说清楚。2.学生读这一节,体会“承上”和“启下”。3.找出本文中像第10自然段这样的过渡段。二、学习第11自然段。1.学生默读第11自然段,思考:哪些词语表现了变色龙眼睛的特点?交流。2.提问:第一句中用了“窥探”和“伺机”这两个词,可以换成什么词?试着说说作者为什么选择用这两个词。3.理解“绘声绘色”一词,朗读课文,体会朋加沙“绘声绘色”的介绍。(1)四人小组中轮流介绍变色龙眼睛的特点,力求绘声绘色;相互评价,推荐介绍最棒的同学向全班介绍。(2)四人小组开展竞赛,看哪一小组用“绘声绘色”这个词造句多并且用得恰当;小组成员共同展示学习成果。三、学习第12自然段。1.变色龙真的是太神奇了,而它捕食的场面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默读第12自然段,体会:变色龙捕食有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交流。2.理解“迅雷不及掩耳”一词,练习用这个词语造句。3.归类:“刹那间”表示极短的时间,说出同一类的其他词语。4.联系上文思考:大家为什么会“吓了一跳”呢?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这一笔?交流。5.观看青蛙捕食的视频,仿照第12自然段写一段话。(1)写好后,四人小组中互相读一读,合作修改。(2)指名读写话内容,师生共同评价。四、学习第13至16自然段,了解变色龙会变色的特点。1.读第14自然段,了解变色龙变色的神奇,理解“名副其实”一词。2.练习用“名副其实”造句。3.引导学生对第16自然段提问:为什么把变色龙放回原始森林?4.总结:其实,不仅是数量不多的变色龙我们要保护,自然界中的其他小动物我们也要保护,让我们人类和动物和谐地生活在地球上吧!五、布置课后任务。变色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小动物,课后我们可以去查阅资料,探究它能变色的奥秘。教学反思:本学期我执教六年级,为了检验这份教学设计的效果,也为了曾经产生过的一个猜想——“回头教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会是怎样的情况”,我在本班教了《变色龙》一课。下面重点就第二课时的教学作如下反思:一、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情况第一个环节是了解过渡段的作用,我让学生找出这样的.句子是怎样“承上”怎样“启下”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第11自然段,学生找出表现变色龙眼睛特点的词语后,我扣住“窥探”、“伺机”这两个词引导进行推敲:“窥探”一词是什么意思?我们常常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窥探”,其实这个词可以换成什么词?有的学生给出文中的一个词“观望”,有的学生找到了很“普通”的一个词“观察”。我说,那“伺机”可以换成什么词呢?学生把它换成“准备”。我让学生把“观察”“准备”换进去读一读,引导他们探究:是不是感觉变了?作者用上这两个词,我们读了就好像看到狙击手在伏击的场面。联系这一句话,体会体会,从“窥探”“伺机”这两个词,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变色龙?学生回答:善于麻痹敌人,会用计谋,很有耐心。我又点拨:本来在我们写文章的时候才用得上的两个词,却出现了中非工人的话语之中。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