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辽宁省鞍山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

辽宁省鞍山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辽宁省鞍山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静谧.(mì)抖擞.(shǒu)惭.愧(cán)害.人听闻(hài)B.废虚.(xū)徘徊.(huái)羞怯.(què)漠.不关心(mò)C.憔悴.(cuì)着.落(zhuÓ)粗犷.(guǎnɡ)惊慌失措.(cuò)D.较.量(jiào)参.和(chān)呼啸.(xiào)畏罪潜.逃(qiǎn)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_____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_____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_____,光荣永远_____,英雄永不独行。A.尽管勉励蔚为大观传递B.无论激励蔚然成风传承C.尽管激励蔚为大观传递D.无论勉励蔚然成风传承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少年儿童时期是一生中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②儿童阅读作为一种早期的精神体验、心灵体验,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还能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对于人生、对于未来的基本态度和价值观念。③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培养阅读的兴趣、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滋养心灵、塑造审美、增加知识储备,因此我们需要更重视阅读对于少年儿童成长成才的价值。④只有让祖国的“花朵”爱读书、读好书,才能在童年时期打下良好的文化根基,灿烂..开放,儿童阅读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A.“祖国”帮助“”灿烂“”三个词语分别是动词、名词、形容词。B.句②中的“他们”指代的内容是“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C.“重视儿童阅读,要让孩子们有好书可读。”这句话适合接在句②后。D.句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4.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狼亦黠矣,然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这个句子出自课文《狼》。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B.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如“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自己试卷,的父亲,“令郎”是尊称对方的儿子,“愚兄”是谦称自己。C.《五猖会》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记叙儿时“我”要去看五猖会,父亲却命令背书,待“我”读熟,对去“看会”已觉索然无味了。文章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D.吴承恩的《西游记》被鲁迅先生称为“神魔小说”。全书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其中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郭巨埋儿、真假美猴王等故事尤为精彩。二、名著阅读5.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这段文字出自《》,说这话的人是三、名句名篇默写6.古诗文默写(1)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2),不舍昼夜。(《论语》)(3)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4)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两句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四、选择题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别夔州官吏①唐·刘禹锡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青帐②联延喧驿步③,白头俯伛④到江滨。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试卷,惟有《九歌》⑤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⑥。【注释】②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②青帐:饯别宴席所设的青色帐篷。②驿步:水驿的停船处。②白头俯伛(yǔ):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②《九歌》:诗人在夔州所作的九首《竹枝词》。②蛮神:夔州在西南边地,当地人供奉的是蛮神。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现了他对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的深切感人。B.乙诗三、四两句,通过写送行的场面,表现了老百姓对诗人的惜别之情。C.甲诗“杨花落尽子规啼”和乙诗“峡水秋来不恐人”都是写景兼写时令。D.甲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乙诗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夫君子之行,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