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魂》与《大招》论略.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招魂》与《大招》论略.pdf

《招魂》与《大招》论略.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招魂》与《大招》论略《招魂》与《大招》论略任国瑞摘要:《招魂》与《大招》,都是屈原所作,都是为招楚怀王亡魂所作。《招魂》为已故楚怀王‚小敛‛而作,《大招》为已故楚怀王‚大敛‛而作。当时屈原正在郢都而退居三闾大夫世职,其写作时间在顷襄王三年,即公元前296年。关键词:《招魂》与《大招》;作者;招魂对象;写作时间与地点;内容与结构。《招魂》与《大招》,是一个姊妹篇。均是屈原招楚怀王亡魂之作。当时屈原正在郢都而退居三闾大夫世职,为亡故国王招魂主祀,是职分内事。《招魂》作于怀王尸体更换衣服鞋帽的‚小敛‛之际,《大招》作于怀王尸体入土安葬的‚大敛‛之际。其时,在屈原流放江南的本年的流放之前,即顷襄王三年(前296年)。《招魂》中对奢麋的宫廷生活的描写,对楚怀王游猎事实的摹拟,以及怀王客死后,‚如悲亲戚‛的郢都人民归咎子兰之流,而令尹子兰更进谗屈原,这一切,恐怕都是造成屈原第二次放逐的原因。从两篇作品比较来看,屈原作《大招》之前,像知道了顷襄王已作出了将他流放江南的决定。而怀王安葬入土以后不久,屈原就被流放江南了。一、关于《招魂》本篇以‚招魂‛二字命名,顾名思义,就是要为某个人招魂。灵魂观念和招魂风俗的形成,由来已久。它是由蒙昧时代的人类,以及当时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所决定的。当时的人类,因为对于梦境以及相关的其他情境的不理解,从这些现象中归纳了一种观念:灵魂观念。以为每个人除了‚肉体的我‛以外,还有一个‚精神的我‛,而这个‚精神的我‛就是灵魂。认为灵魂寄居在每个人的躯体上,是无形的神秘物,人在睡眠时,灵魂就离开肉体出游,当它转回来时,人也就醒了。肉体是要死亡的,但灵魂永远不死;当肉体死亡时,灵魂就离开肉体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或为神,或为鬼。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单独存在,且能象活着的人一样生活,所以古人以及传下来的遗俗在招魂时,必须招之以美味、佳人、华屋、轻歌曼舞,诱其归来。招魂的习俗,中国有,外国也有。世界上许多民族,在未开化或半开化阶段,都常常举行招魂。认为灵魂可从人的孔穴如口腔或鼻孔跑出去。《伊里亚特》的英雄们则认为灵魂是从伤口跑出去的。迷信者认为,有些病,尤其是受惊骇以后的病,乃是由于丢了魂引起的;有时灵魂是被魔鬼强行带去的,所以巫师们要举行驱鬼活动,把灵魂看守住;灵魂常常象鸟儿一样飞走,撒米可将它诱唤回来。招魂本身是一种迷信活动,是一种错误的联想,但它保留了原始人类的某些痕迹,透露出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序。本篇是屈原为招怀王已死的灵魂而作的辞。作品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篇首的引言,即‚朕幼清以廉洁兮‛至‚不能复用‛。第三部分是乱辞,即自‚乱曰‛至‚魂兮归来哀江南‛。第二部分是正文,自‚巫阳焉乃下招曰‛至‚反故居些‛。引言和乱辞,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正面表达主题思想的部分。引言和乱辞是从属于正文的序幕和尾声。正文的思想脉络全从引言引出,而在尾声里,又归结到通篇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作者在引言里叙述了楚怀王‚离殃愁苦‛的原因和经过,以及他和怀王之间的关系,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以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招魂正文,由于它的性质和引言、乱辞有所不同,因而作者沉痛心情的表现更为曲折隐晦。‚外陈四方之恶‛,从一般招魂的目的看,是为了威吓灵魂,使它不敢滞留他乡。灵魂是肉眼看不到的,招魂时,上下四方便都要招到。作者从上下四方来描写,保持了民间招魂形式的完整性。但作者在招上下四方时,重点突出了西方这一节,这节共17句,其他各方却只有6句、12句、14句。这里正暗示着怀王死地:秦(秦在楚西)。用笔严谨,用意细致而深微。‚幸而得脱‛等句,又与怀王逃秦走赵而赵不纳之事相合。‚内崇楚国之美‛,的是召唤灵魂归返故居。被招之魂,乃怀王之魂,因此须按照王者的身份去描写。在招魂过程的描写中,作者将楚国当时的经济、文化生活的高度成就作了形象的集中的描绘。但作者在刻划中偏重于奢麋享乐的生活摹拟。正如刘勰指出的有‚荒淫之意‛(《文心雕龙〃辨骚》)。怀王在生喜好声色,既然招魂,就不能不用其生前所好诱其灵魂归来。这里又恰好说明诗人忠实于生活,尊重事实的写作态度。而这样富丽奢华而又享乐腐化的宫廷生活现实,就更加发人深省了。《招魂》一篇的艺术特点,主要的是排比铺陈的手法。‚外陈四方之恶‛,用上下四方相对称;‚内崇楚国之美‛,将怀王所喜好的居处,饮食、歌舞游戏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汉赋铺张扬厉的作风,其源应本于此。其次,先外后内,先恶后美的比照,造出了一种对比强烈的美学效果。再次,本篇在句式上,每句八字,去掉语尾词‚些‛,则大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