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2-读《论语》.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读书报告2-读《论语》.doc

读书报告2-读《论语》.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论语》在1988年的巴黎会议上,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发表宣言时提到:当人类进入21世纪,如要活下去,就必须回头2500年请教孔子的智慧。总结孔子的一生,他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仁”的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开创中国教育的先河,首创“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理念,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发展;他编纂《诗经》、《尚书》、《春秋》,自己的言行被整理成为《论语》,这些著作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教育体制的必修书籍。孔子的思想精华,主要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生前的言行和他弟子的言行进行记录整理编著而成的,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虽然《论语》的篇幅还不及今天的一本小学教材,但她所蕴含的哲理却是极其丰富的。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还是今天的中国教育,都将《论语》列入学生的必读典籍。中国历史上诸多风云人物也都曾品读过《论语》,《毛泽东选集》中就对《论语》有过许多引用;国际残奥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在08年北京残奥会闭幕式上还用一口不太流利的中文念了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言得之。同古代的中国人不同,现代人并不通读《论语》,但对《论语》中的一些名句还是十分熟悉的。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中的许多名句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十分受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成为一名老师。这是孔子对学习方法的一种看法。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道:“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书本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书本只读一两遍只能是囫囵吞枣,不能得书中之要意。我的一位同学在一次交流中说道:“每一次读《共产党宣言》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每一次都会得到新的知识。”一直以来,我都十分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很多书我都读过好几遍,许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意义在一次次品读中加深了印象,多次的反思让我汲取了许多书中深层的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出自《论语·为政》。思,即思考;罔,即迷惑;殆,指的是危险。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学习了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而不学习,那就有危险了。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道:“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古人学习主张学思结合。学习,是知识从书本转移到大脑的过程。而单纯的、机械式的学习,仅仅是知识的一种搬运而已。没有课后的反思,就没有知识的消化和领悟,最终,我们的学习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且,学习不思考,就更没有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将会是不利的。反过来,如果只是埋头空想,不去吸收书本上的知识,那么一个人的智慧就会像一盏不添油的灯一样,终究会熄灭。总之,学习新的知识是一个人思考能力的基础,而思考则是多次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反作用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亦出自《论语·为政》。意思也极为简单,字面翻译即可。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孔子此话的意思,就是告诫人们做人也好,做学问也好,都要讲诚实,不可弄虚作假,概括起来,就是实事求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在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可谓“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又是“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还是“不知道”。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这三个“不知道”恰恰体现了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面对学问,如果是有把握知道答案的,那大可自信地说“我知道”。但如果是没有把握或者确实不知道,也不要装作知道。一来,别人会相信自己所说的,进而误导了他人的学习和进步。二来,这会助长学术界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无异于知识的发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主张人应该宽恕待人,所以提倡“恕”,事实上,“恕”也是“仁”的一种表现。孔子这句活讲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原则,指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的时候要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如果自己所嫌弃的事物,强加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