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九节猪瘟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高热稽留,小血管变性引起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自1810年发现本病以来,各养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流行,因传染性强,病死率高,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因此,也有不少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冰岛、爱尔兰、新西兰、瑞士、美国)采取严格防制措施宣布消灭本病。我国是猪瘟流行较多的国家之一,自从50年代后期广泛应用了兔化弱毒疫苗,采取有效措施基本控制了流行,许多地区已无本病发生,但80年代以来,又有抬头趋势。一病原猪瘟病毒(HCV)是一种小RNA病毒,属披盖病毒科,瘟疫病毒属,大小为40~50nm,呈球形,有囊膜。本病毒能在多种细胞内增殖,但以猪肾细胞最敏感,只有一个血清型;存在不同的毒株,不同毒株间存在显著抗原差异,根据对单抗的反应可将HCV分为几个抗原群,但未发现抗原群与毒力之间的关系。不过有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体中的野毒株,毒力都比较弱。国内外都已研制出只与BVDC毒株反应的单抗,以及只与HCV疫苗弱毒株(C株)反应不与HCV其他毒株反应的单抗,成为HCV毒株鉴定的不力工具。HCV野毒株毒力差异很大。强毒:急性型猪瘟,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中毒:慢性型,亚急性型猪瘟,受宿主许多因素影响,如年龄、免疫力、营养条件;低毒:迟发性猪瘟,轻微和亚临床形式,引起胎儿和新生仔猪的死亡;无毒:疫苗株(C株)。毒力变异:日本利用猪睾丸细胞长期传代,育成弱毒株。我国将病毒注射家兔,在兔与猪之间多次传代,再在兔体多次传代,培育成兔化毒,对猪无致病力,但引起兔的体温升高。而温和型猪瘟病毒分离是经过在猪体回传几代,毒力得到恢复。本病毒对环境抵抗力不强,但存活时间部分取决于含毒的介质。对腐败特别敏感,尸体腐败后2~3天即失去毒力,骨髓中的病毒腐败15天才能失去毒力。日光直射5~9小时病毒破坏。pH5~10稳定,但不耐受pH3,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可很快使病毒失活。消毒以2%NaOH作用最理想。二流行病学仅猪易感,其他动物有抵抗力但可产生抗体。病猪和带毒动物均是传染源,在直至抗体产生前的整个病程中可经尿、粪、多种分泌物排毒(如口、鼻、泪液)。屠宰时则由血、肉、内脏、废料、废水散布,通过多种途径传染给易感猪。一般由消化道,口鼻黏膜,结膜、生殖道黏膜及皮肤擦伤,还可经呼吸道黏膜感染,垂直感染。猪瘟的流行和发病有一些变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呈波浪式、周期性小规模发病,经过缓慢,散在发生较多,不象从前那样大流行;二是呈现出非典型性、隐性、温和型、慢性猪瘟及无名高热增多,起症状显著减轻,具有多样型、病程长,病理变化不特征,死亡率较低,必须通过实验式诊断;三是表现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新生仔猪发病、死亡和免疫耐受增多新疫区发病、死亡率均很高,90%以上,老疫区则均较低,因猪群有一定的免疫性,免疫母猪新产仔猪哺乳期以内很少发病。三症状潜伏期一般为5天,短的1天,长的可达21天。1.最急性型表现突然发病,高热,皮肤、黏膜发绀、有出血点,与其他急性败血症类似。2.急性型最常见。由HCV强毒引起,开始群内仅几只显示临床症状,体温41℃~41.5℃或更高,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目减少,进而停食,稽留、畏寒弓背。眼有多量粘性、脓性分泌物,严重者清晨可见两眼粘封。先便秘,后腹泻,时有呕吐。皮肤病初充血,病的后期紫绀或出血变化,鼻端、耳、四肢、腹下、会阴等处明显。公猪包皮积尿、有些仔猪可见神经症状,磨牙、运动障碍,痉挛。急性猪瘟大多数病猪在感染后10~20天之间死亡。3.亚急性症状较缓和,病程可达30天。4.慢性型消瘦,贫血,衰弱,常伏卧,行走无力,时有轻热,咳嗽,食欲时好时差,便秘与腹泻交替。有时皮肤出现紫班或结痂,病程100天以上。5.温和型(由低毒株引起,是非典型猪瘟,也有划归为慢性型)皮肤无出血,死亡多是幼猪,通过易感猪传代后,毒力增强,则引起典型猪瘟症状与病变。体温一般40℃~41℃,少数41℃以上,鼻干、口渴、减食,尿黄。便秘呈长期性,粪便混有血液、黏液或伪膜。部分病猪四肢下及腹下呈淤血斑,为“紫斑蹄”、“紫斑症”;耳朵、尾巴干枯,甚至坏死脱落,称为“干耳病”、“干尾巴”。口腔咽喉、软腭、扁桃体出现坏死点或溃疡,称为“烂喉病。发育停滞,后肢瘫痪,行站不稳,部分猪跗关节肿大。6.繁殖障碍型(迟发性)是先天性HCV感染的结果。母猪妊娠时感染低毒HCV,可致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弱仔,后者有些可存活半年。子宫内感染的仔猪皮肤出血常见,且仔猪死亡率高。胚胎感染低毒HCV,如产下正常仔猪,则终生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而不能产生对HCV的中和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