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是丹****ni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试卷综析】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命题坚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原则,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依托历史材料来支撑题干,创设问题,本套历史试题基本上题题如此,试题中所出现的材料尽量不直接来源于教材,材料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合理解读有效信息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坚持关注社会热点、注重考查一些具有全人类普世价值的重大历史问题,如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文化思想科学化和理性化,以及环境保护、反腐败等。本套试题符合安徽高考命题趋势,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文】1.《诗‧鲁颂‧泮水》中曾提到鲁僖公立“泮宫(国家高等学府)”,但后来又有些诸侯公开地说:“可以无学(不办学校)﹐无学不害。”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春秋战国时期孔孟推动儒学的学舍化教育B.“士”阶层的兴起与壮大推动私学发展C.分封制的瓦解使诸侯失去官办学校的能力D.“礼崩乐坏”使统治者急于恢复礼乐制【知识点】O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和早期儒学·私学【答案解析】B解析:题干信息鲁僖公立“泮宫(国家高等学府)到诸侯“可以无学”表明鲁国可以不办公办学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士”阶层的兴起与壮大推动私学发展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ACD项在题干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题文】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下列思想主张不属于“这一时代”的的是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B.“仁者,爱人”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点】O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解析】D解析:材料信息表明这个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为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时期,ABC分别为荀子、孔子、孟子主张,符合题干信息;汉代独尊儒术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D。【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术知识的再现与再认能力。抓住题干信息时间春秋战国,结合选项D项为汉代即可。【题文】3.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分封制B.个体农耕C.集体劳作D.自然经济【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农业·井田制【答案解析】C解析:图片信息“早期农业生产”为商周时期的井田制特点,奴隶在井田里集体耕作,故选C。A与图片信息无关,BD出现在春秋战国后,排除。【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图片关键信息“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迁移所学知识商周井田制即可。【题文】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在汉代,此制已有流弊。地方长官选举不实,权门请托,营私滥举,因而选举之后,不得不再加以政府一番考试检核。”文中的“此制”指的是A.察举制B.封国制C.郡县制D.科举制【知识点】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选官制度·察举制【答案解析】A解析:材料关键字眼为汉代选官制度,D项为隋唐以后的选官制度,B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未曾涉及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内容,故排除。本题正确选项为A。【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汉代地方选官制度为察举制,排除与题干信息不符的选项即可。【题文】5.有人认为:“孙行者固然要受紧箍咒的约束,而唐僧如何应用紧箍咒,似亦有拘束之必要,……这是《西游记》的漏洞,其实就是吾国政治的漏洞。”材料中“漏洞”指的是A.贵贱等级分明B.官员素质低下C.权力缺乏制衡D.自由受到束缚【知识点】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权力制衡【答案解析】C解析:题干关键“唐僧如何应用紧箍咒,似亦有拘束之必要”表明作者主张对唐僧应用紧箍咒的随意性应加以限制,政治漏洞即权力缺乏监督容易滋生腐败。故本题选C。【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由对唐僧无限使用紧箍咒权力的反思理解当今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题文】6.王阳明曾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此话实质上A.批评了孔子与朱熹的错误观点B.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张D.与李贽的思想有共通之处【知识点】O2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王阳明【答案解析】D解析:王阳明提出了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问题,并认为求学问的,「天下为公也」,而不以孔子与朱熹的「可得而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