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绩效考核管理制度.docx
上传人:一只****呀9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海尔绩效考核管理制度.docx

海尔绩效考核管理制度.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海尔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海尔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被誉为“海尔管理之剑”的OEC管理就是一种富有特色的绩效考核管理。它由三个部分组成:目标系统、日清系统和有效激励机制。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它把企业核心目标量化到人,把绩效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员工,并将考核的周期缩短到天。OEC管理法由三个系统构成:目标系统、日清控制系统和有效机制系统。它是海尔生存的基础;是海尔对外扩张、推行统一管理的基本模式,也是海尔走向世界的资本。海尔的目标标准体系Ø 根据企业发展方向,市场竞争需求确定合理的目标;Ø 进行目标管理:将企业的大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再分解到每个员工的身上;Ø 目标特征:指标具体、可以度量,将量化值编成小册子。目标分解到人:责任人、主管人、配合人、审核人等。如:冰箱有156道工序,545项责任都落实到人,并规定第一道工序不出废品;Ø 做到管理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并将责任人、检查人明确显示出来;Ø 做到企业内所有人都十分清楚自己每天该干什么,按什么标准干,如何获得优秀标准。海尔的日清控制体系Ø 日事日毕:当天发生的问题,当天解决。Ø 日清日高:要求职工坚持每天提高1%,70天工作水平可提高一倍。Ø 日清方法:自清,职能管理部门现场复审,自检、互检、专检。Ø 复审中发现的问题:随时纠偏,连续发现不了问题,必须提高目标值。海尔的有效激励体系Ø 激励原则:公平、公正、公开Ø 每天公布每人的收入,工资公开,使员工感到相对公平Ø 制定合理的计算依据,对每个岗位量化考核,使劳动与报酬直接挂钩,报酬与质量直接挂钩。海尔有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业绩突出者进行三工“上”转,试用员工转为合格员工,合格员工转为优秀员工;不符合条件的进行三工“下”转,甚至退到劳务市场,内部待岗。退到劳务市场的人员无论原先是何种工种,均下转为试用员工。试用员工必须在单位内部劳务市场培训3个月方可重新上岗。同时,每月由各部门提报符合转换条件员工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填写《三工转换建议表》,然后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和最后公布。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其典型的转换历程往往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到生产一线、市场一线等部门锻炼,为期一年,在这一年当中,员工都是试用员工。试用期一年满后,由人力中心公布事业部所需人数及条件,本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岗位。如果经考核合格,则可以正式定岗,同时转为合格员工。在合格员工的基础上,历时3个月,如果为企业做出很大贡献,被评为标兵、获希望奖等,可以由部门填写《三工转换建议表》,并交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审核合格后,发给当事人转换回音单,通知已转为优秀员工,并在当月兑换待遇。在海尔集团内部,三工的比例保持在4∶5∶1,整个转换过程全部实行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用。通过“三工转换”,员工的工作表现被及时加以肯定,解决了员工在短时期内得不到升迁、积极性受到影响的问题。检验处有位老员工,一次由于工作疏忽,将一台应换侧板的冰箱盖上了周转章,转到了下道工序,没有严把质量关,造成损失达2000元以上,因此被按规定由合格员工转换成试用员工。这对他的震动很大,他拿出“三工”转换制度小本,一遍遍地到有关部门咨询可以上转的标准。在那之后的4个月中,他针对本岗位的薄弱环节,提出合理化建议十几条,有2/3被相关部门采纳,并在一次生产中及时发现并处理了上一班员工生产的7个废箱体,避免了一次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因此又按规定转换为合格员工。这位老师傅接到通知书后,激动地说,自己的努力没白费,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放下了,工作干劲也更大了。后来,他又以更大的贡献争取成为了优秀员工。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开发新产品的确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市场开发首先要做的就是产品开发。张瑞敏认识到:应该让企业中搞技术开发的人先出效率。然而,工作效率,总是企业老总们最头痛的事情。效率从何而来?海尔进行了“负债工作法”的探索,分两步走。开始的时候,从研究所所长开始,全部采用了项目承包制,取消月薪,开发人员的收入只能与产品的销售挂钩,而平时的生活费只算提前支取。也就是说,开发人员只能根据所开发的产品的市场效益拿钱。这办法操作起来是很细的。首先是设计时间目标:是不是按时完成,有没有拖期。其次设计质量目标:一是在开发和生产过程中没有不良反馈,并符合标准化和通用化;另一个则是市场上对产品质量的反馈。产品上市以后产生了效益,按一定比例,给从事开发的技术人员提取报酬。这个办法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张瑞敏感到:由于没有设计销售额的目标,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投产后卖多少算多少,收入只是